鐵漢柔情「投戎從筆」 張上緯開啟竹意新人生

張上緯與恩師陳清貴(左)合影。(記者程啟峰攝)
張上緯與恩師陳清貴(左)合影。(記者程啟峰攝)

來自嘉義竹仔腳鄉下囝仔的水墨畫家張上緯鐵漢柔情「投戎從筆」,半生戎馬對生活體驗及生命旅程感觸良多,加上愛竹成痴的恩師陳清貴一路相伴相挺傾囊相授,以及自身全力以赴學習,造就其獨樹一格畫風,也開啟他退伍後的竹意新人生。「墨竹隱林天地盡可取,山川綠水之間皆可得」張上緯表示,他畫竹創作靈感來自對竹的喜愛,並融入筆墨的運用功力和靈動筆觸將竹子的生命力躍然紙上。

張上緯一九六七年出生於嘉義竹林鄉,自幼喜歡竹子也愛畫竹子,中小學時擔任學務股長即對畫畫充滿憧憬,十八歲時北上求學就讀於國防大學復興崗藝術學系,該學系專七十七年班畢業後先後赴外島大小金門、離島澎湖、艱困高山山地區服務;歷經特種警衛聯合勤務工作、師對抗萬人實兵演習作戰、國軍年度重大漢光演習、三軍聯訓裝甲旅帶營測驗;曾任憲兵司令部學員隊長、憲兵指揮部首監察官,國防部、聯勤總部、憲兵學校教官國防部政戰參謀官、文宣官、眷管官、國軍戰鬥部隊營、連輔導長,以及陸軍總部基層部隊排長、據點主官等軍職,投身軍旅二十餘載。

張上緯結束半生戎馬返回鄉下老家照顧年邁母親期間,重燃幼時愛竹畫竹的熱忱,即效法古人隱居山林、長時間待在山中竹林裡小農舍,自耕種作、拈花惹草,在恬靜田園生活中體會、領悟竹的高風亮節、竹節虛心、虛懷若谷,並以隱居山林修士自居,時時看竹聽竹,勤讀古詩詞詠竹、思竹、寫竹,心領神會培植豐厚的創作底蘊。

如此愛竹成痴趨使他退伍後並再向水墨教師陳清貴精進畫竹技藝,張上緯拜師學畫即以墨竹為其專攻主軸,精進勤學不懈怠,對於竹林間的竹姿百態,深深刻印於腦海,隨手拈來,均胸有成竹,不到兩年即「出師」畫風獨樹一格,透過畫筆勾勒竹子千姿百態猶如神韻出谷,獨樹一格,竹畫頗頗受歡迎,漸以墨竹之譽留名畫壇,並被譽為「隱林墨竹」。

張上緯近年來曾參與國內藝文聯展逾三十場,海峽兩岸藝文交流聯展及揮毫逾八場,今年開春甫在國軍高雄海軍總醫院舉辦個展,獲得熱烈迴響,作品口碑也不脛而走,搖身一變成小有名氣的水墨藝術家。

張上緯響應藝術下鄉,近日更來到旗山武德殿辦個展,精選一百零一幅竹子水墨畫,現場大批巨幅墨竹映入眼簾、氣勢萬千,栩栩如生,彷彿將竹海搬進展場,令觀者如親臨竹林,作品清風微拂、墨色舞動、竹幹蒼勁、直入雲霄,展現墨竹之美,也令人深感作者高風亮節的心志及胸懷。

張上緯恩師陳清貴日前也專程到展場出席畫展開幕式,張上緯為答謝師恩並現場全神貫注揮毫展現純熟洗練畫功,無論持筆、立竿、出枝、撇葉、轉折、收筆,筆筆皆勁挺,一氣呵成,令陳清貴刮目相看,欣慰之情也全寫在她臉上。張上緯提起水墨畫筆運用簡潔線條,勾勒出竹子的立體感和輪廓,以及竹枝和葉的細節,竹節竹葉一時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展現純熟的洗練畫功,也驚豔現場摒神圍觀民眾。

張上緯當初拜師學畫竹的情景也一時歷歷在目,他表示,他當時向陳清貴拜師學畫,可說是一頭栽進去很認真的學,一連七十六週都沒休息,一面照顧媽媽,一面學畫甘之如飴;由於家裡沒有老師家裡那麼大的桌子可擺畫布,他一空就往老師家跑,老師的家也總是向他敞開。回到家他只有把畫布釘在牆上或鋪在地上畫,他或站著或趴著畫,因而練就創作大幅直幅及橫幅畫作的一身畫功。他也很感謝當時恩師的一路相伴傾囊相授,一樣全程不休假奉陪他學畫,這段師生恩情迄今他仍感銘在心。

張上緯說,竹是國畫中常用的題材之一,畫竹常被視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其意在表現竹的堅韌、柔軟、虛實、剛柔並濟的性格特點,竹節代表高升圓滿,他作品總是形塑竹海移植展場,讓觀眾如同置身竹林,墨色隨微風舞動,竹幹蒼勁直入雲霄,盼能藉以帶領大家深刻感受高風亮節心志胸懷。

「閑雲野鶴天地寬,竹下清風日月明」不僅是張上緯追尋的竹意人生,他也期盼藉由作品與大眾分享他的竹意人生,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讓社會氛圍更和諧。他說,畫竹讓他能自我提升境界,達到與世無爭、不問世事,如閒雲野鶴,心中自然有天地般的寬闊;虛懷若谷、竹如有心、有節、有度,如清風日月般明亮,他樂此不疲。

張上緯指出,宋代蘇軾云「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他期盼能早日到中國大陸河南省竹林七賢故居朝聖,一圓多年夢想,幫助他追尋的竹意人生更上層樓。

張上緯埋首揮毫畫竹。(記者程啟峰攝)
張上緯埋首揮毫畫竹。(記者程啟峰攝)
 張上緯暢談創作心路歷程。(記者程啟峰攝)
張上緯暢談創作心路歷程。(記者程啟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