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域衝突是中國玩弄灰色地帶 台灣的嚇阻必須韌性而全面

最近中國海警船連日擅闖金門禁限制水域,遭我國海巡驅離。(圖:海巡署提供)
最近中國海警船連日擅闖金門禁限制水域,遭我國海巡驅離。(圖:海巡署提供)


金門海域衝突事件就是中國對台的灰色地帶策略,也是中共對台合力的典範。面對此等灰色威脅,台灣政府與社會必須要競爭心態,不能危機疲勞。

「灰色地帶」其實就是一種和平與戰爭之間的「空間」。採取此等策略之流,如中國、俄羅斯等,無非就是對現狀不滿而圖取改變,但又懼怕發動戰爭所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換言之,其一方面在意目標國的軍事報復,另一方面亦在意本身行為能否被國際社會視為合理。若此,深受灰色威脅者如台灣,絕對有機會反制並突圍,只要保持競爭心態,建構全面有韌性的嚇阻能力。

金門海域衝突是中國的灰色地帶

「灰色地帶」可操作的工具多元,從錯誤資訊、網路行動、政治脅迫、經濟脅迫到操縱代理人、社會塑造等。中國的灰色地帶,其一戰略漸進,其二針對民主國家的脆弱性,其三結合法律戰。

戰略漸進,宛若切香腸,透過每次不足以構成戰爭理由的小改變,累積以達破壞現狀之效。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討索領土,便以此對付日本與東南亞等國,模式都是「民船先行、公船在後」,而且「一邊喊打,一邊喊談」。對照2月14日金門海域事件發展迄今,中國企圖擴大海域管轄的套路,有跡可行。

金門一直是中國對台政策落實「矛盾論」的施力處。地緣近,自不待言。中國以經濟融合、社會融合、文化融合等作法企圖同化金門。小三通二十多年,兩地已成「金廈生活圈」;金門內部所流通之中國資訊反倒優於台灣本島。更關鍵,「單打雙不打」的歲月令當地人恐懼戰爭。此等也成為中國心理恫嚇的操縱技巧。金門海域衝突,有著烏俄戰爭前「克里米亞」事件的類比性。

中共本就視法律為政治工具,馬列意識形態使然,善用法律戰進行國際認知作戰,營造對台動武的壓力與條件。國台辦一席「兩岸漁民自古以來在廈金海域傳統漁場作業,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再次盡顯以「歷史所有」的主張裂解當代國際秩序與國際法。看在同樣與中國有水域衝突的日本、菲律賓等國眼中,戒慎恐懼。

其實,就依法治國而言,中國長期放縱又袒護「三無漁船」的做法,盡顯政權內部治理失敗以及對外宣傳「海洋大國」的矛盾。「三無漁船」的犯罪牟利,破壞海洋生態、損害海峽雙方漁民生存,更破壞國際社會治安與文明,嚴重違反習近平的信誓旦旦:保護海洋開發與生態環境、人海和諧、海洋命運共同體等。中國政府之無能,對照台灣政府堅決捍衛海疆治安,不僅中國漁民冷暖自知,金門人在思索避戰時也有了法治與民主的對照組。金門人該是認清中共以金門作為融合示範區的虛偽:漠視人權。

金門海域衝突反倒是讓台灣在反制此等策略時有了正當與合法性。事實上,因應中國慣使的法律戰,台灣可從法律「內容」競逐,挑戰其正當性,比如從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駁斥中國對台主張的法理基礎。又,中國對台政策用盡民族主義等相關歷史、文化、情感等華麗辭藻,顯然又與當代國際社會強調人民治理的主流觀點扞格不入。

面對灰色地帶衝突 全面風險管理的韌性嚇阻是應然也是實然

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法,不會只有此次海域衝突;相似作法亦會不斷發生。台灣的因應之道該是具有全面風險管理的韌性嚇阻。全面風險管理在於能夠應對各種型態的灰色地帶威脅;韌性嚇阻則著眼於有效因應。

如前述,中國採取此種「非戰非和」,所顧慮者乃台灣的嚇阻力,其一直接嚇阻;其二乃台灣與國際友邦(如美日)所建構的「延伸性嚇阻」。台灣難以期望美國有意願在所有中國灰色威脅下提供安全承諾,畢竟未達戰爭門檻而與其立,不符美國利益。所以,台灣必須在直接嚇阻上持續精進安全拒止能力,致使對方行為難以成功或付出代價。台灣政府的海疆執法就是同理。

另一方面,台灣更得在延伸性嚇阻上強化與國際安全合作,畢竟台、中兩國實力不均。延伸性的嚇阻,可強調懲罰的效果,直言之,讓中國知悉其每次的威脅,只會換來國際社會更廣泛地友台與援台。如中國軍機擾台或對金馬離島的侵擾,所換取者乃國際媒體的矚目以及台灣在外交上的突破等。

當然,要與友邦形塑「結構性嚇阻」,台灣政府必須悉心著墨「戰略溝通」的論述:台海不是私有財而是國際社會的公共財。無獨有偶,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今年2月中發布的《擴大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報告中便強調,華盛頓必須領導全球社會更加關注台灣,「利益取向」的論據更令夥伴信服。

基此,台灣的戰略溝通論述,該當結合自身的國家利益優勢,包括傳統地緣政治上第一島鏈的「不可替代性」、半導體供應鏈下所掌握撼動世界科技與經濟的國際話語權。當然,鏈結世界公民社會民主價值的福爾摩沙,在國際傳播上更有感動人心的柔性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外交」是達成「戰略溝通」的重要途徑。政府是領航員,推動政策倡議,夥同各界關鍵人士(意見領袖),受眾含括海內外社會以及各國政府。尤其,從「安全共同體」的角度來看,台灣與國際友人是否共享集體認同,內部的一舉一動可謂外界的解讀訊號。所以,台灣政府的戰略溝通,必須努力養成與社會各界一同主動預防的「準備文化」。人民、社區、非營利組織、企業等都是「保境安民」的夥伴。

從全面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著手,台灣面對中國的灰色威脅更要有分級分類的應對,如此更能化消國際社會恐出現的「挑釁」責難與「拋棄」困境。「分級」可把握國際法「預先式自衛」的原則,從「緊迫性」(已成敵對目標,危險且緊迫)、「必要性」(受威脅國已窮盡所有方法)與「比例性」(防衛措施與危險要成比例)等角度進行分級。

簡之,若事件的侵略度儼然「緊急迫切」甚至武裝衝突將臨,則須予以直接軍事行動回應,關注案例包括共機跨中線的擾台、解放軍的部署與演訓等。若否,台灣的因應強度與內容則依「緊迫性」、「必要性」與「比例性」進行分級分類,比如面對「經濟脅迫」則鼓勵企業分散市場;「網路敵意活動」則強化國家資安體系與國際資安合作;「資訊戰」則包括審核媒體投資、政府即時澄清以及公民社會的事實查中心建構等。無論如何,台灣的世界語言在於民主法治,限制基本人權必須在保障基本人權的前提下有「確認存在阻卻違憲事由」。面對中國灰色威脅,台灣的依法行政必符合社會公益原則、比例原則以及法律保留原則。

金門海域衝突只是中國「統一」台灣的一種灰色地帶作法。相似或新型的混合威脅,未來只會不斷發生。台灣政府與社會必須從心態與行為上建構有競爭力的環境與韌性戰略,絕不能陷入「危機疲勞」下的不知所措、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就如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於2023年5月台大畢業典禮的演講:「要跑起來,不要用走的!不論你是要去捕食,還是逃離變成獵物的命運」;又或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今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小組所云:「在國際體系中,若如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菜單上。」

作者》賴榮偉  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蔡明彥:考慮恐被認激化情勢及飛航維安 現階段不建議總統登太平島
中國為俄羅斯補血 經濟不跌反升?
美國防部否認在金門常駐軍隊 擬評估台灣民防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