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台灣青年的兩岸心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馬習二會匆匆已過1個月,和平情懷「殘香漸散」,兩岸對話交流即使訴求和平,仍難逃抹紅與搏鬥,猶然不斷要面對輿論及藍綠陣營的「冰火包夾」。

倒是台灣年輕人社群與論壇大量熱議的是:馬習會上「習大大的表情眼神和新聞裡很不一樣,是見老友無誤」;傅崐萁參觀北京小米「SU7機器人生產線好酷呀真羨慕,應該換我去才對」。不得不說,兩岸重大政治事件的台青解讀,有時確實令人莞爾且深思,台灣年輕族群究竟如何看待兩岸?已被課綱去中國化的台青世代是否還存有「兩岸心」?

台灣哪些領域、階層、群體的年輕人對「當今大陸、兩岸未來」懷有何等的好奇與畏懼、嚮往或排斥?長久以來,完全沒有任何深入細膩的「去政治化、文化拆解」的社會調查與學術研究。網紅鍾明軒前陣子一趟北京上海自由行,引發巨大炎上爭議。鍾明軒無畏堅持反問:「憑什麼我不能對大陸有自己的看法?」這確實是當今台青「兩岸心」的最新詮釋。

這次總統大選最深遠的政治意義即在「6成民眾反對民進黨執政、5成年輕人投給柯文哲、超過7成的年輕世代討厭藍綠」。北京據此確認到,這個「原本放棄,但如今值得掌握」的重建台灣青年兩岸心的特殊時機來臨。

環顧兩岸除了幾十年老掉牙的「搞參訪、辦交流」,符合台灣年輕世代的兩岸全新交流模式,也必須再進化。

第一,兩岸科技文化與生活應用融合,才是台灣青年的「興趣首選」。兩岸信息交流頻繁,多數台青對政治爭議毫無關心,若能降低「統戰」宣傳意圖,台灣青年會有更多意願參與、發表、融入兩岸多元的話題與機會。

第二,應擴大導引台青交流渠道,分流至「北上廣深、福建閩台、粵港澳大灣區」兩岸四地不同地域屬性。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傳統參訪交流的主要城市,然而「福建閩台」則應可專注發展台灣「基層、本土」青年族群,有人抗拒「大國強勢壓力」,卻可在福建的宗親血脈、信仰民俗、飲食生活、地理氣候,尤其「初探大陸觀光」成為最柔和、無門檻的選擇。

第三,更多元化的兩岸四地青年論壇值得廣泛開展,擴大至科創青創、藝術文化、動漫遊戲、青農有機、永續減碳、民俗探源、原住民等專業領域與群體。

第四,開發「台灣青年赴陸自由行」的文旅服務窗口,鼓勵對大陸社會與中華文化的自由探索,特別是「改監視為保護」。

第五,透過娛樂影視、自媒體等信息文化平台,描繪更多兩岸和平、青年交流的融合願景。

兩岸之間,不能僅有國民黨主導的政黨交流,亦不能只因循著數十年不變的台商經貿渠道,兩岸政治較勁的記者會批評喊話始終令人不耐,老人們「率領著一幫青年交流」最終也都是聽著老人們關懷嘮叨。兩岸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務實建構、政策滋養、信任放手」,充分給予平台、給予資源,好好聆聽台灣年輕族群究竟想如何重建,一顆屬於他們今後以和平交流為初衷願景的「兩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