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鐘不斷重組再出發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認為,對得起位置,才對得起人生。(陳君瑋攝)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認為,對得起位置,才對得起人生。(陳君瑋攝)

陳文茜眼中的才子、入世的哲學性修行者;法藍瓷總裁陳立恆眼中永遠的少年,人生自成活水。經濟出身的資深媒體人,如今擔任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的鄭家鐘,人生經歷不斷地在各種十字路口上面臨選擇,迎向挑戰,回顧這些重大轉向,他在《一個人的活法》中雲淡風輕地說:「缺乏意外,就沒有人生的point」。

對得起位置 對得起人生

高中本來念的是丙組,人生的路徑和當時其他人一樣「考醫學系,當醫生」,然而受到保釣愛國熱潮影響,認為要仿效當年五四運動,遂轉入丁組進了台大經濟系,又因為研究所時兼差打工而分發到採訪組,從此與醫生行業分道揚鑣成了記者。回頭看人生的不同節點,鄭家鐘說:「總是回顧才看得清,除了看見轉折點,不妨再多思考一下,也能發現當下的意義。」

對每件事認真深究,但鄭家鐘的人生哲學不會只問「why」,而是要問「why not」。在每個節點的當下也許仍是茫然未知,但鄭家鐘相信人生不是「打什麼、有什麼」而是「有什麼、打什麼」,在媒體,他一路從記者到《工商時報》社長兼總編輯,再無中生有地帶起《中國時報》企畫處,而後又歷任《中國時報》業務總經理、中時網路科技公司董事長和中天電視董事長、中視總經理,鄭家鐘認為,也許人生的各種位置取決於機運和時代脈絡,但自己總是可以用手上有的去奮力一搏。

思考每個節點,是對未來的啟發,而已然選擇,就永遠把自己選擇的每個當下做出最好的結果,「對得起位置,才對得起人生」,鄭家鐘歡歡喜喜在每個位置找到自己的「天命」,也在不同的座標上找到自己的「參考點」,他認為人活成什麼樣,主要是看用了什麼參考點,從媒體人到藝術家,都成為他不同階段的參考範本,也隨時由別人的逆思考來「破解」自己。

沒有藝術 沒有未來

鄭家鐘也在書中分享了日本設計師皆川明顛覆西方時尚哲學與行銷的常規思維,不以服飾作為流行、身分、地位的象徵,而是低調、質感,並且與消費者形成共同記憶,將設計專注於故事中的情感。以皆川明作為參考點,鄭家鐘感受「人生應該是在一條不斷破解現狀、重組世界的道路」。

理科腦又練就經濟學思維,鄭家鐘的感性腦也不甘示弱,在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多年,致力於幫藝術界進行社會溝通,他也總是能由企業、個人的角度,看見藝術家與作品帶來的啟發,如康木祥的鋼纜雕塑,讓鄭家鐘思考每個人都應看重並思考自己的規模、能量、視野、想像力及歷史感。鄭家鐘說:「哈佛前幾年也開始推出藝術課程,為什麼?因為未來的世界沒有藝術是不管用的。」

「科學已走到AI可以取代人類,讓原本是地球上早熟物種的人類,在這時代變成晚熟。」鄭家鐘指出,當人類的理性已無法贏過科技,未來任何行業或個人、組織「要和科技的力量相處,而且要能占上風,唯一的辦法是藝術。」他表示,「科學是從A到B的方法,而藝術是有個A,需要自己去發明B;藝術是處理可能性問題,不是處理確定性問題。」

認清天命 成就好環境

「AI和人類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利用錯誤,而AI消滅錯誤。」鄭家鐘認為人類的希望就在於以智慧發展出AI所未見、未知的B,因此儘管還是有人認為藝術難懂、小眾,但鄭家鐘認為無需執著於「理解藝術」,不妨去看藝術的「天命」是什麼,他認為是「對生命的作用」!由此來看,藝術的外溢效果實比內核更大。

抱著這樣的思維看藝術與人生,鄭家鐘認為自己的天命和目標是成為「好環境」,然而並不抱目的性更不評價,「剛掃完的地又被弄髒了,掃地就沒有必要了嗎?」鄭家鐘說:「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因此他告訴自己「要讓世界成為好的環境」,即便如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般一次次歸零,也並非只有悲壯,「因為可以看到還有可以做的,就有快樂。」把「我」的執著捨去,成就「好環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