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好好玩】海軍禮儀 傳承光榮歷史

記者陳怡璿/專題報導

盱衡近代海軍體制,源於英國海軍,而我國海軍之濫觴是在西元1866年(清同治5年)清廷統籌建設水師,為我國近代海軍萌芽之始,並在效法西方海軍建軍過程中,也引進諸多傳統及禮儀。綜觀現今我國海軍諸多禮儀,仍沿襲西方古老的傳統,諸如梯侍、站𦨭及向後甲板敬禮等,皆能顯現海軍有別於其他軍種的獨特性,以及自成一格的禮儀規範。

三軍統帥蒞艦 官兵站𦨭禮恭迎

每逢軍艦進出港時,艦上官兵完成準備工作後,佇立於露天甲板上等候艦艇靠泊、解除部署,這正是帆船時代的「站𦨭禮」。「站𦨭」為海軍傳統禮儀之一,源自於帆船時代「攀桅」的水手為迎接貴賓,攀登上桅杆高聲歡呼,以示歡迎。現今則演變為艦上官兵站立於甲板上的「站𦨭禮」,除進出港作業,僅有三軍統帥蒞艦時,官兵才會以「站𦨭禮」恭迎。

此外,海軍在高級官員登離艦時,梯口送迎人員除副艦長、值更官、值更軍士外,另派遣2至8位官兵,穿著軍常服在梯口兩側排列送迎,稱為「梯侍」。其起源於早年英國海軍傳統,2艘軍艦在海上相遇,某艦官員預至另一艦過訪時,另一艦舷邊須備妥網子或藤籃,將賓客從小艇吊上,並派數位水手攙扶。假使賓客為年輕軍官,派遣2名水手扶持即可;若為年長官員,則需加派人手,協助攙扶與收放繩索,並由帆纜軍士擔任吹笛號軍士,沿襲迄今,成為今日的禮儀。

向後甲板敬禮 沿襲傳統

而當艦上官兵登離艦時,會朝後甲板方向行舉手禮,又稱為向艦艉國旗敬禮。事實上,向後甲板行禮的禮節起源甚早,在希臘、羅馬、迦太基等時代,船艦多將神龕或聖像十字架置於船艉,水手們在祈求海神保佑時,均朝向艦艉方向跪拜或鞠躬。中世紀君主力倡「君權神授」說,象徵君主與最高權力的皇旗,成為宗教與國家的綜合象徵,航海人則以旗幟取代神龕,設置在艦艉處以表崇敬。時至今日,海軍官兵自梯口登艦後,朝軍艦後甲板敬禮,不僅是沿襲從古至今發展的傳統,更是對過往歷史的尊重。

艦艇破浪前行,懸掛在桅杆的旗幟隨風飄揚。其中,有一面狹長的旗幟,24小時不分晝夜全天候懸掛,不會隨著國旗升降,這面旗幟便是「長旒旗」,又稱「艦長旗」。其源於17世紀英荷戰爭,荷蘭海軍上將川普為鼓舞官兵,在桅頂懸掛掃帚,展現掃除英國海軍的決心,英國海軍指揮官得知後震怒,在相同位置懸掛大馬鞭,以示鞭打荷蘭人之意。後英國海軍獲勝,認為大馬鞭能有效激勵士氣,便設計出「長旒」替代大馬鞭,並懸掛於桅頂。

英海軍命名「艦長旒」 光榮的象徵

英國海軍認為,此種長旒是艦長光榮的象徵,將其命名為「艦長旒」(Captain's Pennant),美國海軍則視之為戰鬥意志的象徵,稱為「戰鬥旒」(Commission Pennant)。我國海軍沿襲英軍傳統,命名為長旒,並於艦長任期結束後,將該艦長任內的長旒旗拆下,裱框贈與艦長,象徵該艦在艦長帶領下,雖歷經艱難險阻,仍能戮力完成任務。至於荷蘭川普上將懸掛的掃帚,也未因戰敗而退出歷史舞臺,現今我國海軍在重大戰演訓實彈射擊測考中,精準命中目標後,便能獲懸掃帚殊榮,以示該艦準確掃除海上目標,典故即源於此。(系列二)

艦上官兵站立於甲板上的「站𦨭禮」,除進出港作業,僅有三軍統帥蒞艦時,官兵才會以「站𦨭禮」恭迎。(本報資料照片)

玉山軍艦艦艉為國旗升降位置,官兵登艦時皆須朝後甲板行舉手禮。(本報資料照片)

田單軍艦上懸掛的掃帚,凸顯該艦曾在重大演訓命中目標,掃除障礙。(本報資料照片)

長旒會隨著每任艦長的就任與離職而升降,又稱為「艦長旗」。(本報資料照片)

海軍慣例,高級官員登離艦時,梯口送迎人員除副艦長、值更官、值更軍士外,另派遣2至8位官兵,穿著軍常服在梯口兩側排列送迎,此稱為「梯侍」。(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