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藤甲部落/蔣曉輝

蔣曉輝

這次貴州之行,讓我震撼的地方很多。梵淨山的肅穆,小七孔的清幽,黃果樹的磅礴,都讓我驚歎。但引起我更多思索的應該是在安順參觀藤甲部落。

他們大開寨門,擊鼓鳴槍;他們身著藤甲,夾道相迎;他們唱著民族的歌謠,扭動著腰肢,牽引遊客,用牛角盛酒招待賓朋;他們的吞火表演,他們的上刀山下火海,都讓我們心驚肉跳,尖叫連連。

帶領我們參觀的藤甲部落女孩介紹,他們是布依族的一支。是中國南方山區的一個原始部落,主要人口分佈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份的山區。這個部落以藤甲為名,他們外出狩獵或耕種土地,都會穿著以藤條編制而成的甲胄,作為防護裝備。他們認為神靈存在於自然之中,保護著他們的生活和生產。同時,他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字,記錄著他們的歷史和文化。但是,現在除了一些年長者和一些特殊身份的人認識他們的文字以外,年青人一般只知道說一些簡單的語言,認識很常用的不多的文字。小孩子則幾乎不會說他們的民族語言了。他們在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關懷下,漸漸走出大山,融入到美好的社會大家庭中。

1700年前,諸葛亮為了保證北伐無後顧之憂,發起征討南中的戰爭。《三國演義》裏“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現在的安順地區。諸葛亮原本是為了鞏固後方而發起的戰爭,所以採取的是“攻心為上”的戰略,對這裏的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一心要他真心歸降。而孟獲為了抵禦蜀漢大軍,邀請了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相助。他們身著藤甲,刀槍不入,遇水不沉,使得蜀漢大軍損失慘重。諸葛亮仔細查研戰敗原因,發現這支軍隊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們的藤甲,很好地保護了他們。那藤甲原來是用山中野藤編織而成,由於反復水煮而柔軟,由於反復塗抹桐油而堅韌。諸葛亮發現藤甲特點以後,或者為了早日班師回朝,或者僅是逞一時之智,總之是忘記了“攻心”的初心,用火攻燒了戰無不勝的藤甲軍。藤甲軍殘部逃回部落,帶著妻兒子女向更深的深山逃命。從此謹小慎微地生活,儘量不與外界往來,過刀耕火種的日子。現在,他們從大山裏走出來,除了山外的世界日新月異,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應該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看著他們的表演,聽著他們的傳說,我想:民族融合,不可能沒有戰爭。或者可以說,民族融合史,就是戰爭史!黃帝戰勝了炎帝,兩大部落融合。炎黃部落聯手打敗九黎部落,蚩尤只得逃離中原,躲進更加生活艱難的大西南深山老林。隨著炎黃民族的強大,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融合,九黎部落也慢慢地走出深山,融進了現代文明的社會發展圈。新中國的建立,實行新的民族政策,使得不同民族融合有了更好的基礎。

在參觀的間隙,我問帶領我們參觀的藤甲部落女孩:“《三國演義》不過是小說罷了,你們的祖先是真的被諸葛亮打敗後躲進深山的嗎?”女孩說:“口口相傳就是這樣。有人查閱正史,上面也有記載。現在政府在我們的民族認定上非常認真,我們必須要有家藏的藤甲,才能算是真正的藤甲軍後代,才能給與我們格外的優待。”我又問女孩:“諸葛亮火燒藤甲軍,使得你們幾乎滅種滅族,你恨他們嗎?”小女孩一笑,說:“我們的祖先肯定會恨吧,我們是不恨的。民族融合,大勢所趨。我們總是躲在深山裏,閉目塞聽,越來越落後時代了。再說,也沒聽說炎帝的後裔要找黃帝的後裔報仇哇。”

我釋然了。從三國時期到現在,藤甲部落才繁衍到400人左右!他們為了躲避漢人和別的強大民族,不得不躲進深山老林,不得與外族人交往,更別說與外族通婚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句話出自《左傳》,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傳統婚姻禁忌。其中,“蕃”指的是滋生、生息。“生不蕃”意味著後代不能繁衍。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指如果同族的男女結成夫妻,他們生育的後代將無法有效地繁衍。現在,藤甲部落的後代從山裏走出來了。他們改變了男人可以娶三個老婆的族規,他們也允許姑娘小夥與外族通婚,在物質生活漸漸好起來的今天,他們的後代也將得到更好更快的繁衍。

從藤甲部落參觀出來,一條寬闊的高品質公路展現在我們眼前,它筆直向北而去,和那裏的高速公路相接。

是啊,民族融合,大勢所趨。藤甲部落的後代們,堅守他們應該堅守的,改變他們可以改變的,走出大山,跟上時代的步伐。讓我們團結在“中華民族”的旗幟下,快樂生活,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