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游蛇改列瀕臨絕種動物 保育多年愈加岌岌可危?

過去常見於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1970年代以降族群數量大幅減少,農業部林業保育署今(2)日宣布提升赤腹游蛇保育等級,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赤腹游蛇的特徵及分布區域?

赤腹游蛇外型特徵為背部棕黑、腹部及身側橘紅色搭配黑色條紋,全長最大可達100公分,是日夜都會活動的無毒蛇,多以蛙、蝌蚪、泥鰍及魚類為食。

(圖/林業署提供 攝影/汪仁傑)
(圖/林業署提供 攝影/汪仁傑)

綜合林業署及陽明山國家公園資訊,赤腹游蛇過去廣泛棲息於台灣西半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濕地、草澤、水田、溪流、溝渠及池塘等淡水域環境。如今只剩台北與桃園等地有觀測到的記錄。

  •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赤腹游蛇分布地圖

為什麼要列入瀕臨絕種動物?

林業署表示,赤腹游蛇在1970年代以前是台灣常見的蛇種,然而因農藥污染以及土地開發導致天然棲地大量消失,族群岌岌可危,並於2008年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桃園龍潭科學園區3期擴建案就是土地開發影響赤腹游蛇生態的案例之一,其預定徵收地範圍內,包含赤腹游蛇棲息的埤塘,無論龍科3期如何發展,都將大幅改變牠們的生存環境。

  • 龍科3期擴建預定徵收近160公頃 埤塘恐消失影響生態

林業署於2009年委託專家學者進行為期4年的全台半水棲蛇類族群分布調查,發現新竹以南的赤腹游蛇族群恐怕在調查前就已消失殆盡,台灣北部殘存族群數量也相當稀少。

長期研究赤腹游蛇的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提到,在北台灣其中一個長期監測的樣區,因為農藥與工程,族群數量只剩20多年前的十分之一。

毛俊傑在2020年就已指出,赤腹游蛇僅存的主要族群數量很可能不到200隻。

  • 為蛇找生路|友善耕作保護蛇類生存環境

如何加強保育?

在龍科3期徵收計畫公布後,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與林業署新竹分署合作,緊急搶救住在徵收範圍內的赤腹游蛇,同時進行環境基礎資料的收集,並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安置,但這只是權宜之計。

林業署新竹分署長夏榮生說,野外動物最好的歸宿還是野外,未來希望找到合適棲地後,能將牠們野放。

  • 終極搶救 力挽龍科三期生態衝擊|埤塘裡的動植物要搬去哪?

(圖/我們的島)
(圖/我們的島)

林業署也從2023年11月起推動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由政府提供「生態薪水」給協助維護瀕危動物棲息環境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分擔生態保育成本,目前實施地區為台北市北投區湖田里及桃園市龍潭區。

林業署補充,若在現存赤腹游蛇族群分布範圍、面積符合規定的農牧用地,不使用除草劑、具水生物毒性農藥、油劑等;或是社區發展協會及在地巡守隊協助維護棲地、通報違法捕捉等,皆可核發獎勵金。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灣爺蟬成珍稀保育物種 林業保育署致力擴大棲地
龍科3期擴建預定徵收近160公頃 埤塘恐消失影響生態
瀕危台灣狐蝠現蹤城市 花縣府擬擴大保育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