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證實有效的TNR相比,號稱能為流浪貓狗創造更大福祉的TNSA真的更好嗎?

文:蕭安汝(貓咪行為觀察者、「喵姬愛貓」品牌管理人)

不管有沒有養貓,應該都看過貓咪用頭臉磨蹭或是用爪子爬抓的畫面,這些動作不是為了賣萌,而是牠們特有的嗅覺溝通方式,就像是在領地到處貼上便利貼,告訴別人「這是我地盤」的警語,或者只是用於提醒自己經過這裡要小心的小提示,如果妳哪天心血來潮來個大掃除,把貓咪辛苦留下的標記通通擦掉,她們可是會崩潰痛哭的。

貓咪具有高度的領地意識,領地大小反映了她們能夠掌握多少資源,無論是食物、飲水、隱蔽處、休息處,甚至是交配對象,可以說領地大小攸關生存,儘管在家中看似慵懶愜意的貓咪仍保有這種天性,每天都得到處刷一下她的存在感。

正因貓咪有極高的領地意識,對於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建議將TNSA取代TNR做為流浪動物的主要管理方式,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TNSA看似完美,實則理想大於現實

TNSA(Trap-Neuter-shelter-adopt)是指捕捉、結紮、收容、認養,作為和人類有著長達萬年以上情感連結的犬和貓,幫助遊蕩在外的小可憐找到歸屬,無疑是最幸福美滿的結局。

但是,就現實面來說,現今遊蕩犬隻推估有15萬9697隻,而目前收容所全國最多僅可容納8407隻,收容量能只達遊蕩犬數的5.2%,且未計入遊蕩貓數,那麼試問未能進收容所的遊蕩犬貓何去何從?難道是部分野保人士所提倡的重啟撲殺?

再者,以貓咪而言,不僅具有高度的領地意識,除了年幼野貓及被棄養的成年流浪貓外,多數一生從未與人類直接接觸的成年野貓,其生存本能是對外在一切(包括對人類)的普遍警覺,以及對禁閉的強烈恐懼。

我們都希望遊蕩犬貓在我們的介入後能變得更舒適、更安全、更快樂,但事實上,一生從未與人類直接接觸的成年野貓和群體之間(血緣母系小群體)、和家園之間(領地)形成的牢固的聯繫,就算人類再如何努力都難以取代。

因此CATalys編製的愛爾蘭TNR手冊指出,相較於TNA(捕捉-結紮-認養),TNR (誘捕-絕育-回放)才是讓最多數貓獲得最大利益的最佳方式。

因為要社會化一隻成年野貓所需的時間精力,可以TNR數十隻野貓並幫助可以融入社會的年幼野貓及被棄養的成年流浪貓找到家,創造野貓整體最大福利。

先進國家主要仍以TNR控制流浪動物數量,並證實為最有效、最⼈道的⽅法

TNR政策是指誘捕-絕育-回置,即⼈道地誘捕遊蕩犬貓,並在將牠們回放前對其進⾏疫苗接種和絕育,藉以穩定遊蕩犬貓族群數量,也可稱TNVR(Trap-Neuter-Vaccination-Return)。

TNR並非如該文所指的,只有流浪動物數量嚴重失控且動物福利觀念嚴重不足的國家在做。

事實上,愛丁堡的蘇格蘭皇家獸醫學院福利和麻醉獸醫護士海(Hayley)表示:

「一些國家以TNR試圖控制遊蕩犬貓數量的做法非常有效,在許多國家都已被廣泛應⽤,且越來越被認為是管理遊蕩犬貓最有效、最⼈道的⽅法」。

自1980年代開始,實施TNR政策比例便不斷增加,諸多科學期刊上的⽂章也提供了TNR計劃成功的證據,許多國家不僅公開⽀持TNR,甚至正式擬定協議和制訂地⽅條例。

據Alley Cat Allies報告指出,美國⾄2014年2⽉就有430多個地⽅政府,接受正式對⼾外貓實施TNR政策,且數字持續上升中。

台灣實施TNR經科學證實有效,居民見證有感

就國內而言,根據全國遊蕩犬隻數量調查推估結果,在政府在全面停止人道撲殺並實施TNR計畫後,遊蕩犬數量從2018年的14萬6774隻、2020年的15萬5869隻,到2022年的15萬9697隻,顯示在零撲殺制度實施並推行TNR後,遊蕩犬數量的增加幅度已逐年遞減。

試想,在《12夜》的撲殺政策時期,每年要撲殺近7萬隻遊蕩犬貓才能控制數量,實施TNR計畫後不用再殘忍地結束遊蕩犬貓生命,就能抑制數量成長,豈不再再證明「TNR有效」。

我們再看幾個國內成功以TNR減量的縣市,新北市2018年、2020年、2022年的遊蕩犬隻分別為1萬920隻、1萬1328隻、1萬2202隻,3年已成功逐年減量11.74%。

而另一個執行TNR並成功逐年減量的宜蘭縣,依2023年8月《宜蘭縣希望種子動物保護協會》針對宜蘭民眾對流浪狗問題看法之研究顯示,宜蘭民眾對於流浪狗的減量相當有感,認為和過去相比其住家附近流浪狗「變少」者達57.5%,「一直以來都沒有流浪狗」的比例24.7%,合計高達 82.2%,且或因住家附近流浪狗數量減少,宜蘭民眾對於流浪狗製造髒亂、噪音及威脅人身安全等問題是否有改善的評價也都給予相當正面肯定。

可見,落實TNR而成功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的縣市,不僅是漂亮數據的展現,更讓民眾真實有感!

TNR的Return要落實,保護動物福利並避免真空效應

TNR的「R」(Return),本意是將完成疫苗接種和絕育的遊蕩犬貓回放到牠們「原本」的領地。

本文一開始提及的,貓咪有極高的領地意識,雖然狗狗是群居動物不若貓咪那般強烈,但依然會保護和家人或同伴共享的領地,因為這是她們成長、生活一輩子的熟悉家園。

既然遊蕩犬貓皆有領地意識,倘若在將其完成疫苗接種和絕育後,把那些無法進收容所的遊蕩犬貓「異地」野放會發生什麼事?

貓咪行為老師曾告訴過我們一個很難相信的例子,小貓為何都會自動離開媽媽身邊?是為了不互搶資源?避免近親交配?其實,最主要的是小貓「迷路」回不了家。

貓咪是好奇心極強的動物,當她們準備斷奶及學習狩獵技巧期間,會因為好奇心驅使不斷向外探索,直到有一天走得太遠而迷失方向,或者說即使她們知道家在哪裡,但因為前方被其他群體的貓群阻擋。

而貓咪具有高度領地意識,自然也尊重其他貓的領地,最後選擇不侵犯,在原地另闢新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失去領地的貓幾乎無法生存,作為中端獵食者,依賴可預測性和常規性來確保自己的安全,對於不熟悉的異地,別說避開危險,連尋找基本的食物都是問題。更嚴重的是,固有的貓咪群體無法接納新貓融入,新貓會被驅趕、甚至被霸凌致死。

再者,很多人無法忍受遊蕩犬貓節紮後回置,以為只要不回置,社區從此不會再出現遊蕩犬貓,深不知大自然有所謂的「真空效應」(vacuum effect)——也就是若將社區的遊盪犬貓移除後,周遭的遊盪犬貓將會受食物及地盤等生存資源吸引過來填補空缺,所以遊蕩犬貓還在,而且是新的、未結紮,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的遊蕩犬貓。

好比黑社會幫派老大遭捕後,新勢力的互相角逐會引起多大的腥風血雨。

TNR仍須搭配其他源頭管理做法,有效全面減量並提升飼主責任

遊蕩犬貓的組成,雖部份源自棄養,但大部分來自於未絕育的放養犬貓、遊蕩犬貓所繁衍的後代。

我們如果從品種犬貓在遊蕩犬貓中所佔的比例極低就可以證實,在國人崇尚飼養品種犬貓的風潮下,倘若棄養是造成遊蕩犬貓的主因,那麼品種犬貓應該隨處可見。

既然遊蕩犬貓絕大多數本是無主的,TNR的本意就是要讓這些無主、無人管領的遊蕩犬貓透過節育來加速族群的減量凋零,又怎麼會有將伴侶動物丟掉、讓人脫責的說法?

TNR當然不是單純隨便抓紮了事,必須有計畫地進行並搭配其它源頭管理配套措施,如進行TNR前進行系統性的遊蕩動物與寵物飼養模式普查、進行實施規劃,達到區域結紮率大於75%且持續維持。

同時,落實寵物登記與絕育、加強管控寵物交易、提升裁罰比例等,以確實掌握每隻寵物流向並加強飼主責任;積極教育宣導,灌輸尊重生命及飼主責任的正確價值觀,將可望讓TNR的成功從模範縣市擴及到全國。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於2002年公開發表「圈養動物福利5大自由指導方針」,包含免於餓渴、免於不適、免於痛苦傷害與疾病、免於恐懼與緊迫、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

事實上這是在1965年為集中飼養的家畜所制定的,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基於保護動物免受某種負面福利為出發,而非強調為動物提供愉快和積極的體驗。

但遺憾的是,現今收容所的現況是連5大自由的低標都達不到。

以一生從未與人類直接接觸的成年野貓來說,在收容所裡的她們通常感到恐懼與緊迫,且很顯然地無法表現自然行為,反而有損動物福利。

台灣的收容機構其實早已施行TNSA,只是受限於資源,無法將遊蕩動物全數收容,因而採取TNR輔以TNSA的作法。

但建議未來收容對象除一些兇殘而有害公共安全者,應優先選擇有機會融入社會的遊蕩犬貓(如進行動物性情測試加以區分),積極協助送養,讓馴化已久、與人類有著情感連結的伴侶動物找到歸屬。

至於TNR的Return,則需與社區進行協調溝通,使居民接納遊蕩犬貓並認同其生存的權利,找出一個共生共好的共存模式,有必要時甚至讓TNR入法,徹底解決TNR缺乏法源依據及地方態度不一的問題,上下齊心使絕育速度與量能高於遊蕩犬貓繁殖速度,達到流浪動物的快速減量甚至趨近於零。

延伸閱讀
【影評】《盜墓奇美拉》:艾莉絲羅爾瓦雀的古典敘事——挖掘著過去、翻攪著現在
BBC還原現場:巴勒斯坦兩名男孩在約旦河西岸被射殺,以軍被控可能犯下戰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