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選後檢討宣傳不力,民進黨更應思考為何被視為「最愛跟大學開戰的政黨」

文:賴彥丞

綜觀1月13日的正副總統暨立委選舉結果,普遍認為藍綠白三黨各自有得有失,這是一場沒有絕對的贏家和輸家的選舉。

如果以中央執政權而論,在這場「贏家沒有太多喜悅,輸家不必太氣餒」的選戰過後,各黨的選後檢討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民進黨雖然成功延續八年政權,但卻在國會失去過半而淪為「老二」。

不少人感嘆,要是假如「藍白合」成功,那今日第四次政黨輪替基本上就勢在必行了——整場選戰中的賴清德固然在絕大多數民調當中一路領先,但是依然選得戰戰兢兢、不敢鬆懈,不知道當侯、柯陣營最接近成功整合時,賴副總統有沒有起心動念過自己可能需要準備一份敗選感言?

綠營勝選卻浮現不少隱憂,如今的選後檢討,不少意見是認為過去八年之執政政績宣傳社會對話溝通的不足,加上抖音等社群新媒體崛起,以致於疏離中間選民、大失青年選票。

但是,筆者認為這依然沒有打到問題核心。民進黨該探討的是除了哪些利民施政做不足使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的無感之外,更重要的,綠營應正視這八年執政下來幹過多少其實不該做、不適合做的事情,這些不當疏誤或手法待改進的地方引發了人民的反感而期待國會必須要有更多的制衡。

「最愛跟大學開戰的政黨」形象重傷社會觀感

舉個最經典的案例,「政治干預校園」的頻頻發生就是未來賴蕭配執政最該避免之事,尤其民進黨黨綱白紙黑字寫著該黨追求「黨政軍退出校園、大學自治、學術自由」。

這八年來,依序發生陸生「承諾書」風波(2017年)、台大校長管中閔聘任事件(2018年)、清大「海峽清華研究院」事件(2021年)、台大林智堅論文抄襲醜聞與《大學法》修法草案爭議(2022年)等等。

在這些事件裡,民進黨屢屢動用全黨之力跟各大專校院發生各種大大小小的鬥爭,「政(治)、教(育)衝突」的情形堪稱總統直接民選以來歷屆中央政權最嚴重,連大學跨校團體諸如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都等一再大力呼籲蔡政府應尊重大學自主與學術獨立。

大學不該是黨派紛爭的戰場或特定政黨的禁臠,面臨「黨校化危機」的高教場域,這些年實在飽受太多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力干擾!教育是國家大計,社會對學術機構的尊重與信任遠遠勝過政治團體,民進黨種種「對付」大學的行徑引發學界、知識青年的反彈,也在考驗台灣人民的忍耐度。

如今選舉已結束,執政黨高層宣示之「用對話取代對抗」方針,不只是未來台海兩岸、立院朝野的關係,更是賴政府與學術機構的互動原則,選民們已在2018年(「卡管」搞掉三位教育部長並導致台大一年沒正式校長)、2022年(全黨挺小智論文抄襲爭議還攻擊台大)連續兩次地方大選一再嚴厲提醒執政黨注重大學自治。

民進黨應該思考,未來如何淡化「最愛跟大學開戰的政黨」之負面標籤,別再讓教育議題成為拖垮綠營在2026年地方選舉或是2028年總統大選的元凶,考驗賴主席的智慧。

找回青年票請用正當手段而勿狗急跳牆

如今的綠營全黨上下,都在思索如何找回流失的青年選票,還有位中常委大喇喇地說民進黨今後要大舉進入校園「接觸」年輕人,筆者在此要鄭重提醒該黨爭取大學生的認同應該用「正當手段」進行,假如是要干預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破壞大學行政及教育中立、不當滲透與介入大學學生自治組織等等絕非正途且只會帶來反效果。

所謂「黨政軍退出校園」,當然是「所有政黨都一律退出校園」以確保政黨政治的公平競爭,不是「一個政黨退出校園、另一個政黨進入校園」,更不是「我討厭的政黨退出校園、我支持的政黨留在校園」。政治人物處理教育議題應謹守分際,台灣不能走回戒嚴時期的老路來復辟所謂「校園黨部」,也不能學對岸中共那樣在校園設立「校黨委書記」。

猶記蕭美琴在去年年底的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上,向年輕選民坦承「確實有些從政同志忘了當年的初衷,在紀律、道德上,有疏失、犯了錯,讓人留下不好的觀感」。明明許多綠營政要曾經歷過威權時期黨國體制、黨校不分對校園的傷害,民進黨過往也曾積極向黨國政府爭取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而屠龍勇士最該注意的就是避免自己變成新惡龍。

平心而論,蔡政府不是沒有相關建樹,比如台美關係、同婚合法化等等皆可圈可點,但管中閔聘任案、林智堅論文案對其而言不只是缺點,更是歷史「汙點」。

「政治干預校園」只是民進黨須深刻檢討執政過失的冰山一角,但光從這點就能看出綠營何以逐步失去民心與背離初衷,而下一場選舉在不久的兩年多後就要到了。

延伸閱讀
跟有一定中文程度的日本人對話實在很累,他們只想用我當「練習沙包」
台男遊祕魯雨林遭馬蠅寄生:嘴唇腫成香腸嘴,還孵出三隻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