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攻擊身體 盼尋找新興療法

臺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鄭琬豑(左二)27日於台大醫院記者會介紹,最新研究發現自體免疫造成的感染風險。(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臺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鄭琬豑(左二)27日於台大醫院記者會介紹,最新研究發現自體免疫造成的感染風險。(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特殊形式的自體免疫機制,抗體攻擊身體導致感染風險大增!臺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鄭琬豑27日於台大醫院記者會表示,人體為了對抗侵入物,有時會產生自體抗體「白介素-23」,但卻會反過來攻擊自身的蛋白質,增加感染風險。盼藉此早期診斷出現自體免疫的病患,並給與適當的預防與治療。

自體抗體攻擊身體

鄭琬豑指出,「罕見病原體」的定義包括「人類接觸有限的疾病」或「在生活周圍環境,但對多數人類無害的病原體」,也包括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但如果宿主出現一些免疫缺陷,這些就能夠侵犯宿主,可能引發腦膜炎或敗血症等問題。

鄭琬豑的研究發現,正常狀況下,身體為了對抗入侵性的病原體,會產生「白介素-23」的自體抗體,但這些自體抗體卻反而讓身體失去防禦機制,從而增加罹患罕見疾病與嚴重感染的風險。

她指出,尤其在罹患胸腺癌與其他罕見感染的病患當中,有四分之一的病患體內都存在這種自體抗體,且更容易感染到真菌、分歧桿菌等罕見病原體,並出現廣泛性感染、神經系統感染等症狀。

及早判斷早治療

鄭琬豑總結說,該研究發現一種特殊形式的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免疫系統製造出來的抗體反過來攻擊自身的蛋白質,產生自我削弱的狀況,盼藉此增加對免疫系統的理解,早期診斷出現自體免疫的病患,並給與適當的預防與治療。

腫瘤醫學部醫師馬維力就臨床經驗指出,許多胸腺癌病患進行化療後,病情控制了三到五年,但病程卻突然又快速惡化,更出現許多免疫功能異常的狀況,病患經過檢驗,也發現體內有「白介素-23」的自體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