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園自己救 澎湖造林護生態

澎湖季風強、乾燥少雨,加上鹽害嚴重,多年來由耐旱的外來樹種「銀合歡」稱霸全島,植被過於單一的風險在2021年爆發黃毒蛾毛毛蟲危機,將近千位民眾染上皮膚怪病,原因竟然是因為生態系統太過單純,少了天敵制衡蟲害,2022年澎湖啟動造林,善用民間團體慈心基金會的水寶盆技術,培育4公頃的多元林地,2024年植樹行動前進鎖港海岸,結合護魚林的概念,守護陸地生態,也滋養海底珊瑚,打造里山里海生態循環,透過我們的鏡頭,一起來見證這一場守護家園的綠化行動。

銀合歡外來種 澎湖島擴張

平坦的澎湖群島,全境海拔低於一百公尺,不易匯聚水氣、氣候乾燥少雨,對植被和農作來說,環境十分嚴苛,唯獨外來種銀合歡,因為耐旱又無天敵,自日據時代引進之後,已成為島上最強勢的樹種。銀合歡最早在日據時代引進澎湖,用來造林,也是早期民生木柴的重要來源,之後燃料需求由天然氣和瓦斯取代,少了人們砍伐,外來種銀合歡加速繁殖,加上它會產生含羞草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長,逐漸在島上擴張,全面占領澎湖地表。

瓜田休耕時也會自然長出銀合歡林地,有利於恢復土壤肥沃度,而且銀合歡樹下 幾乎寸草不生,對農人來說,整地耕種十分便利,但是銀合歡排擠其他樹種,形成單一林相的風險,卻導致2021年秋季爆發毛毛蟲害,引發大規模的皮膚病,澎湖當地不少民眾出現過敏症狀,疾病延燒一個月,澎湖人心惶惶。追查將近一年才確定過敏源頭是銀合歡樹上的黃毒蛾幼蟲,事發當年因為溫室效應嚴重,入秋仍高溫不降,銀合歡並未如期落葉,導致黃毒蛾幼蟲數量未減少,而九月東北季風如常來襲,毛毛蟲的毒毛在空氣中大量飄散,因此引起人類皮膚過敏。

滿山遍野的銀合歡是許多澎湖人對家鄉的印象,更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卻誰也沒想到,大舉入侵的單一樹種,竟是生態脆弱的表現,而環境將會因為一絲絲風險,便不堪一擊。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所長李振綱表示:「食物鏈如果脆弱,中間有斷掉任何一環的話,可能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效應。希望各種動物可以進來的情況下,生物鏈、食物鏈它很複雜,中間可能斷掉一點,它還有另外一點可以去支撐。」

造林計畫 增生態多樣性

為了加強環境的韌性,必須增加生態中的物種數量,四十年前開始,澎湖啟動造林計畫,種下各式各樣原生樹種,在1984年到1991年之間,造林累積達500公頃,同年卻發生露絲颱風侵襲,林地面積受害約300公頃,幾乎前功盡棄,不過澎湖持續在1991年後到2020年之間,種樹累積達2242公頃。

澎湖的造林計畫啟動多年,東南側的五德地區2022年也開始植樹,使用水寶盆的技術抵抗缺水,搭蓋防風網對抗東北季風,而針對鹽害,則從樹種下手,李振綱介紹:「濱海樹種顧名思義,它可以抵抗海邊的一些危害,舉例來說,它可能是高鹽分的、高熱的,然後還有一些其他的乾旱的逆境。我們其實有一些部分是可以抵抗澎湖的鹽霧的問題,像是木麻黃、檉柳這兩種植物,甚至我們在路上常看到南洋杉,它在澎湖的冬天還是能保持有葉片。」

引進保水技術 多元林相

抵抗缺水的水寶盆,是民間團體慈心基金會研發的保水技術,他們用環保材質設計出保水盒,加裝在樹苗外圍,讓植株在乾旱期仍有充足水分使用,當小樹穩定成長後,紙盒會自然腐化,回歸大地。2022年澎湖林務公園管理所合作引進水寶盆,在3.8公頃的林地培育約10種樹種,存活率高達9成。2024年,帶著水寶盆的經驗,植樹團隊前進馬公市鎖港,在濱海地區種下1萬棵樹苗,將造林計畫拓展到海岸最前線。

水寶盆滋養植物的秘訣,是將樹苗的根部連同棉繩的一端埋入土中,再將植株穿過以紙漿打造的水寶盆植栽孔,並把棉繩的另一端放進盆中,接著注入水源,就可以利用棉繩的毛細現象,為植物補水。鎖港的植樹基地面積約2.5公頃,總計種下草海桐、木麻黃等十種木苗,包含高聳的喬木和低矮灌木,保持樹林多元的生態多樣性。

造林數十載,澎湖的目標不只是綠化家園,鎖港新生的濱海防風林更肩負海陸生態循環的重要任務,遠眺南邊不到一公里的杭灣,是澎湖最大的復育珊瑚據點,未來鎖港樹林和大海,將串聯成為海陸生態圈,守護土地也守護海洋,澎湖的造林計畫翻轉了綠色長城的舊印象,成為牽起大海與陸地的綠色廊道,翻開永續家園的行動新篇章。更期待下一個十年,澎湖的新面貌。

台視新聞/蘇韋宣 葉宜琳  責任編輯/朱紫筠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
恆春驚見梅花鹿遭斬首 初判人為活體砍殺!
毀生態! 墾丁潛水客遭爆「抓海蛞蝓拍照」
興大自然史博物館開幕 世界級珍貴標本初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