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作物大翻身,「荖葉」如何新用?除了包檳榔,還能抗菌抗癌甚至料理入菜

文:吳思翰

只能包檳榔?

荖葉(Piper betle),是一種胡椒科的藤類植物,本身具有辛辣口感,葉子呈現卵形,長約7~15公分,寬約5~11公分,為台灣常見的經濟作物,台東縣台東市、卑南鄉以及太麻里鄉為全台灣種植荖葉最大的區域。

若隨口問人荖葉的用途,多數人往往會直覺性地答:「包檳榔」。而談到檳榔,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其對口腔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引發心血管、腸胃損害等全身性病害的問題。這些對檳榔的負面印象也影響了荖葉在大眾中的形象,許多人認為荖葉同樣對人體有害,甚至流傳著荖葉就是檳榔葉的說法,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荖葉的誤解。

荖葉究竟有沒有害?

雖然長期以來,「荖葉有害」的觀念在台灣社會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然而,目前尚無正式研究文獻指出荖葉對人體有負面影響。

國外曾有多份針對荖葉的研究,包括萃取方法、化學物質鑑定與量化程序、生物活性和健康問題等方面。結果顯示荖葉中含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和營養成分,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活性化合物(BAC)。這些化合物主要包括酚類、類黃酮、維生素等,並具有抗菌、抗糖尿病、抗潰瘍、抗炎、抗癌、抗突變和抗氧化等特性,顯示荖葉對人體並非有害,反而是有益的。

關於荖葉的正向研究

台灣的嘉南藥理大學曾將荖葉以水、甲醇及正已烷等三種溶劑萃取,並對存於人體口腔及消化道的八種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等常見的菌種進行實驗,結果顯示甲醇萃取液對多數試驗菌株皆有抑制甚至殺滅之功效,其中以革蘭氏陽性菌更佳,且抑制成效與化學溶劑之濃度呈高度正相關,這說明荖葉確實有抑制部分菌株的成效。

而國外也有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荖葉萃取液對於多種侵入動、植物之菌種皆具有抑制之成效。事實上,國外已有多種荖葉製成的食品,甚至已將荖葉視為藥用植物來進一步開發相關藥物。

翻轉荖葉負面印象,如何賦予荖葉「新用」?

隨著政府的宣導、民眾的負面印象逐漸加劇等因素,根據統計食用檳榔的男性人口比例從2007年的17.2%下降至2018年的6.2%,也因此荖葉的需求量在台灣逐年降低。同時,荖葉本身的產量也易受風災而使產量起伏不定,如颱風造成的荖葉田的倒塌和損害,這導致種植荖葉的農民負擔遽增。

為此,台東地區的農民近年來也嘗試為荖葉進行轉型,其中一個辦法便是將荖葉「以健康且具特色的方式入菜」,有商家推出荖葉麵包、荖葉水餃、無使用防腐劑的荖葉青醬等新穎的料理。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先前也辦理關於DIY荖葉手工皂、烹煮荖葉料理和專題演講等活動來推廣荖葉的應用、飲食文化、產業歷史等活動來讓民眾接觸到荖葉並留下正面的印象。此外,基於荖葉的抗菌、抗癌等特性,東南亞已開發出面膜、護膚霜、沐浴乳等保養、盥洗用品。這些成功的「新用」也為荖葉在台灣找到新的可能性,隨著這些成果,相信人們能逐漸改變人們對荖葉的印象,加速其轉型成為用途更多元的植物。

因此,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和天然資源,荖葉擁有多種潛在的用途和益處。儘管長期以來對荖葉的誤解和負面印象,但透過科學研究和正面的宣傳,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這種植物的價值。未來,結合更多有益的應用與深入的生物科學研究,荖葉有機會成為台灣的一個新型資源並帶來地方經濟的發展。

延伸閱讀
川普韓半島政策帶有「交易關係」性質,將使韓美同盟發生嚴重動搖
法國總統馬克宏對俄立場為何「由鴿轉鷹」?歐洲各國領導人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