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日本人眼中「神」為何物

本系列將介紹「八百萬眾神」的由來和特點。第1回梳理了日本人與宗教的關係。雖然在民意調查中,許多日本人都回答「無宗教」,但其實他們心裡或多或少都相信神的存在。那麼,他們心裡的神到底是怎樣的存在?本文將對「神」這一詞語所包含的各種形象的生成背景進行考察。

「信徒」人數遠超總人口數量

日本人裡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文化廳會每年都發佈《宗教年鑒》,公開各宗教的統計資料。根據該年鑒2022年度資料顯示,神道系信徒有8700萬人以上,佛教系有8300萬人以上,基督教系有將近200萬人,包含新興宗教在內的各宗教信徒有700萬人以上,合計1.8億人,超過了日本約1.2億的總人口數量。


(PIXTA)

年鑒是經由宗教法人上報的資料統計。可想而知,神社上報的是「氏子」的數量,寺院則是「檀家」的數量。「氏子」指的是地區守護神「氏神」的神社周邊一定區域內的居民,「檀家」指的是在特定寺院擁有墓地,通過佈施等方式給該寺院提供援助的家庭。

我們來看看日本人與宗教的關係吧。孩子出生時有「初宮詣」,3歲、5歲、7歲時有「七五三」,要去神社參拜,祈禱健康成長。而另一方面,現在有接近9成的葬禮是按佛教儀式舉行。換言之,很多日本人是「氏子」,同時也是「檀家」。其結果就導致信徒人數超過實際人口數。

「無宗教」的人也「信」神

光看這種統計數字,有人或許會認為日本人非常熱衷於各種宗教信仰。但其實,「日本人是無宗教人士」的觀念深入人心。即使在各類民意調查中,回答有信仰的人也只有3成左右。

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攜手「宗教與社會」學會,從1995年度到2020年度共實施了13次「學生宗教意識調查」。20多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回答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占比一直保持在10%左右,沒有變化。雖然新年去初詣的學生超過一半,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擁有宗教信仰,歸屬某個特定的宗教。

有趣的是學生對「是否相信神的存在」這一問題的回答。在2020年實施的調查中,回答「相信」的有21%,回答「應該有神存在」的人有38%。也就是接近6成受訪者對神的存在持肯定態度。

雖然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認為有神存在、或許存在——那麼,對於這些受訪者而言,神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呢?

「神」所包含的形象

日語的「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廣泛的外延。有「神佛習合」,將神和佛視為一體的信仰長期存在,也有「神佛」這樣的表述方式,對神和佛不加區分,合併使用的。祈禱「神靈啊,佛祖啊!救救我!」的場面也屢見不鮮,而山嶽信仰中供奉的「藏王權現」本身就是沒法把神和佛區分對待的存在。所謂「權現」,說的就是佛和菩薩以臨時化身的方式,變身成日本的神靈,降臨到人間。


古豐原金剛山瑞峰寺的藏王權現像(栃木縣)(PIXTA)

明治時代,基督教傳教解禁,「神」就不單指佛教的佛,也開始有了基督教的「God」的含義。

傳教時必備的就是日語版聖經。漢字文化圈的聖經翻譯,最早是漢譯。當時就如何翻譯God一詞,也有過諸多討論,在眾多候補選項中,不同宗派分別選擇了「上帝」「神」「天主」這3個譯詞分別使用。而翻譯日語版時,則討論應該使用統一的譯詞,所以最後選擇了「神」這個詞。大概傳教士認為想要讓陌生的基督教滲透的日本各階層,與其創造新詞,不如沿用民眾耳熟能詳的舊詞更為有效。

於是,日語的「神」就開始有了基督教的全知全能神的意象。基督教在明治時期之後,通過學校教育和外語教育等方式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耶誕節和情人節,這些節日與實際的宗教信仰脫鉤,被日本人廣泛接受,如今結婚的夫妻有大約6成人舉行的是基督教婚禮。雖然基督徒的占比只有人口的1%左右,但每年在基督教的神面前許下愛的諾言的夫妻卻占了半數以上。

也有人在了解了日本神話後,會產生這樣的感想——「神也會失敗?」「也會犯錯?」這大概是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神」這一詞裡包含了基督教God的意象吧。

下一回,本系列將穿越回古代,去考察日本的神。

標題圖片:佐藤正(插圖)

平藤喜久子 [作者簡介]

國學院大學神道文化系教授。1972年出生。專攻神話學。同校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走進『神話』帶你進入能親身體會古事記、日本書紀故事的風景和神社》(集英社,2022年),《在神話中追尋日本眾神》(築磨書房,2021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