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評析升學制度問題

以前的聯考制度是學生之間的競爭,目前的多元化升學是家長之間的競爭,弱勢家庭的競爭力遠不如強勢家庭。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簡稱總綱)」於民國一百零三年制定完成並發布,於一百零八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逐年實施,因此又稱為「一○八課綱」。由於「一○八課綱」在課程發展、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與應用、教學資源、教師專業發展、行政支持、家長與民間參與及附則等八項目方面,屬於新且多元的規定,因此家長的參與空間提高很多,學生的競爭面向也呈現多元化。

隨著一○八課綱的上路,學生、家長乃至於老師和學校行政人員都對「大學升學」充滿疑問與不確定感。一方面是對升學制度的變動不完全了解,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該怎麼協助學生準備升學。事實上,這些問題與不確定性在非大城市的地方,影響都將遠遠大於對城市學生的影響。一○八課綱強調素養教育,包括「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以及「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等指標,希望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知識,以面對當今世界的變化。這些指標對弱勢家庭學生或是低下社會階層的家長而言,不但無法協助孩子達到標準,家長本身更是難以理解課程的重點。

以高中教育現場為例,具體而言,最大的改變是提高選修課程至總課程三分之一、升學考試方式的改變以及提高學習歷程在大學申請過程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就是課程變得更多元化,讓成績過去作為單一指標的重要性下降。過去只重視考試成績的時代,即使家境貧窮,沒錢補習,但只要努力,就可以考上好的大學或科系。換言之,過去是考試定江山,只要認真念書,就可以翻轉人生。但在著一○八課綱的多元升學制度之下,家長的參與度提高很多,家庭富裕的學生,可以學習才藝及參加國內外的比賽或營隊,把學習歷程填充得豐富完美,這是一般家庭無法相比的,貧窮家庭的學生更顯弱勢。這種現象,在城市和鄉下也有強烈對比。當城市裡的高中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擁有、打造琳瑯滿目的學習歷程時,其他鄉鎮縣市的高中生卻只能依賴班級幹部或校內的表揚獎狀當作學習歷程的記錄,相當不公平。

「一○八課綱」的目標是個相當高的理想,不過在這個制度修改後,許多學生反應,其實學生們不僅沒有得到真正的適性發展,還因新制度的上路,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沒多餘時間去尋找、發展自己的興趣。此外,教育資源增加,人人都有機會上高中和大學,甚至研究所也容易考上,造成學歷貶值,高學歷高失業。當社會成為學歷迷失且缺乏技職能力的專才時,未來的青年們眼高手低,失業率將提升,國家整體的發展性也會下降。因此,台灣政府應該謹慎思考升學制度帶來的全面性問題,提供學生公平的競爭基礎,改變目前富裕家庭優勢的偏差制度,讓貧窮或偏鄉學生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競爭力,如此,國家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