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仿生、AI科技等替代方式 助減少實驗動物使用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左四)出席辦「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臺」成果發表會,並與其他部會代表合影。(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左四)出席辦「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臺」成果發表會,並與其他部會代表合影。(國科會提供)

 

今天(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國科會特別舉辦「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臺」推動成果記者會,從科技、法治與人才轉型三面向推動減少使用實驗動物目標,除了已經導入102種替代測試方案,並開發仿生皮膚代替人類皮膚,同時用電腦進行毒性測試等,希望達到實驗動物的取代、減量、優化目標。

 

 

化妝品、藥品、動物用藥、疫苗、寵物食品等許多產業都需要以動物進行實驗,為了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國科會在111年成立「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臺」,串連國科會、農業部、環境部、衛福部、教育部、經濟部及中研院,共同從跨領域科技發展、法制調和及人才養成等三大面向擬定轉型策略進行推動。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主任秦咸靜指出,在科技面,除了已經從國外導入102種替代方案提供參考使用外,也與科研單位協作,建立多項非活體試驗方法取代或輔助減量動物實驗,包括3D列印仿生皮層模擬皮膚、細胞培養、以AI進行毒性預測等。國科會也專案補助國內跨領域團隊發展類器官、器官晶片等下世代前瞻替代技術。

 

在法制面,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替代方法合作組織活動,共同討論全球動物實驗替代技術的法制調和,並積極導入國際替代試驗方法及風險評估策略,陸續修正化粧品、健康食品、化學品、農藥、動物用藥及動物疫苗之安全性評估相關管理辦法,推廣產業採用替代方法。

 

至於在人才面,由國科會和農業部、教育部合作,針對動物實驗管理、在職教育及學校教育,共同建立了一套學習地圖,並由中興大學為主,加入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5校,成立替代科技人才培育基地,培養未來可以不依賴動物實驗的下世代科學家,以加速替代科技落地。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主任秦咸靜也說,使用單一替代方式,動物實驗可減量6-8成,但是實驗動物減量非一蹴可幾,還需要法規、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續推動,預計到下一階段才會看到成果。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王應然表示,成大在國科會支持下,成立產學小聯盟,以替代測試方法協助碳化矽產業減少使用實驗動物,逐漸找出減量方法,如現在眼睛、皮膚過敏測試等,已經可以完全不需要用動物實驗,是很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