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前鋒】標準化設計大降門檻 台廠全力衝刺低軌立方衛星

低軌衛星開始進入標準化設計,大幅降低台廠進入門檻,吸引各家業者搶占商機。(翻攝UNSW Canberra)
低軌衛星開始進入標準化設計,大幅降低台廠進入門檻,吸引各家業者搶占商機。(翻攝UNSW Canberra)

進軍太空產業,台灣不落人後,繼2023年初總統蔡英文喊出打造「太空國家隊」後,10月又宣布加碼400億元投資低軌衛星研發,產業大咖也積極跟進,11月電子代工龍頭鴻海發射珍珠號低軌立方衛星,搶當領頭羊意味濃厚。本刊調查,在低軌立方衛星成本低、易設計,並朝標準化的驅動下,已打破由少數國家與業者壟斷局面,且受SpaceX加持,衛星發射成本大幅降低,鴻海、智探太空和佳世達旗下鐳洋科技等台廠,各自從不同方向衝刺低軌衛星商機。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及宏碁董事施宣輝,都相當看好台廠在低軌衛星市場的競爭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及宏碁董事施宣輝,都相當看好台廠在低軌衛星市場的競爭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圖)及宏碁董事施宣輝,都相當看好台廠在低軌衛星市場的競爭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圖)及宏碁董事施宣輝,都相當看好台廠在低軌衛星市場的競爭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及宏碁董事施宣輝(圖),都相當看好台廠在低軌衛星市場的競爭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及宏碁董事施宣輝(圖),都相當看好台廠在低軌衛星市場的競爭力。

2023年11月12日凌晨,矽谷科技狂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創立的SpaceX(美國太空探索科技),旗下的獵鷹9號火箭在噴竄出大片白煙下冉冉升空。上面載著的正是台灣進軍太空產業的新希望,因為這一次,由電子代工龍頭鴻海所研製的兩顆珍珠號衛星,就隨著獵鷹九號一起飛向太空,台灣跟太空產業終於有了不同以往的連結。

鴻海入門磚 珍珠號升空

本刊調查,這兩顆珍珠號衛星由鴻海默默耕耘兩年,(6U XL)尺寸如同一個背包大小,重量約8.8公斤的立方衛星(CubeSat)。「立方衛星是10公分×10公分×10公分,10公分立方為一個單位U所堆積出來的衛星。」業者透露。據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資料顯示,立方衛星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固定規格,是現在全世界有志投入衛星發展的入門款。

在2023年的鴻海科技日上,負責的鴻海B5G(Beyond 5G)政策發展資深處長趙元瀚坦言,太空產業至今已發展3、50年,但處於長期封閉狀態,遠不如ICT產業運轉快速,不過隨著SpaceX以重複使用火箭的商業服務模式成型,全球太空產業開始出現新契機,「SpaceX推出Starlink服務,發射衛星數量短短幾年就超越過去2、30年所有累積的衛星數量,大幅降低軌衛星發射成本,從一公斤單位成本約2、3萬美元,降到2、3千美元。」

鴻海默默耕耘2年研發低軌衛星,在2023年11月成功發射2顆衛星。(鴻海提供)
鴻海默默耕耘2年研發低軌衛星,在2023年11月成功發射2顆衛星。(鴻海提供)

「(太空)產業正快速發展,需求開始增加時,供應卻跟不上。擁有垂直整合優勢的鴻海,希望借鏡電動車策略,以開放規格與參考設計方式,讓太空產業成本快速下降,並深耕相關關鍵元件、基板、次系統到整顆衛星等不同環節,並同時朝天上、地下一起發展衛星產業。」趙元瀚透露鴻海的想法。

不過,本次發射的珍珠號,只能算是鴻海踏進低軌衛星的入門磚。鴻海新世代通訊研究所所長吳仁銘坦言,這次發射的6U立方衛星,仍屬概念性驗證(PoC)階段,主要還是要取得太空履歷、了解電子設備在太空環境中操作參數,並對無線通道特性與毫米波進行寬頻通訊量測。

鐳洋科技洞燭先機,早就在2019年開發出衛星方案,並成功取得國際業者訂單。圖為鐳洋董事長王奕翔。
鐳洋科技洞燭先機,早就在2019年開發出衛星方案,並成功取得國際業者訂單。圖為鐳洋董事長王奕翔。

其實,光靠鴻海本身並無法達成此項任務,必須尋求更多台廠支持。據調查,這次在珍珠號的行動寬頻通訊上的最大幫手,竟是過去創辦人郭台銘的敵手—李焜耀創立的佳世達集團所投資的鐳洋科技。「珍珠號裡面,用了不少鐳洋的技術與產品,雖是鴻海發射,但鐳洋貢獻很多,只是沒有被報導出來。」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透露這段祕辛。

鐳洋戰績赫 佳士達入股

陳其宏口中的鐳洋科技是何方神聖?成立於2015年的鐳洋,前身是美商鐳潽元件,從零件代理一路打進消費性電子產品、衛星天線等市場,隨後又進入設計製造,客戶涵蓋美、中知名手機品牌和全球最大衛星營運商。據悉,2019年鐳洋就已成功開拓SpaceX低軌衛星業務,並協助進行低軌衛星天線測試,成為少數能與國際衛星業者合作的台廠。

SpaceX短短幾年發射超過以往20、30年累積的衛星數量,大幅降低了低軌衛星發射成本。圖為獵鷹9號。(鴻海提供)
SpaceX短短幾年發射超過以往20、30年累積的衛星數量,大幅降低了低軌衛星發射成本。圖為獵鷹9號。(鴻海提供)

不僅如此,2022年,鐳洋在短短45天內開發出「陣列天線板」,協助另家美國公司讓其衛星在預定軌道上成功通訊。「對於天上飛的衛星技術,我們聚焦在通訊酬載設計。」鐳洋董事長王奕翔向本刊說明發展成功的契機。

被問及如何與國際業者搭上線?王奕翔對本刊透露:「首先,當同業專注5G發展時,我們將目光投注在低軌衛星;其次,過去鐳潽時期累積的手機供應鏈人脈,紛紛轉型到低軌衛星,並找上門請鐳洋協助測試、設計。」靠著市場區隔與人脈兩大因素,讓鐳洋有機會與客戶一起進入低軌衛星時代。

正因在低軌衛星的戰績顯赫,立刻吸引台灣的電子五哥爭相搶著投資,最後由佳世達雀屏中選,2023年5月注資3.2億元成為鐳洋最大股東。

智探衝勁強 創平台攏客

立方衛星的低成本、可以朝標準化設計的特性,除了鴻海、佳世達等大集團積極投入外,就連新創業者智探太空也有機會分杯羹。智探太空營運長黃源聖兩眼發光地指著自家打造的立方衛星對本刊說:「這一顆外型酷似貨櫃艙的衛星,從無到有僅需9個月就可以打造出來,並在這小小的空間內塞滿所有需要的元件。」

2021年底成立的智探太空,是國內專精於立方衛星研發製造、太空驗證服務的新創公司,背後有個知名大股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之子、宏碁董事施宣輝。短短2年,智探太空就已取得荷蘭Isispace的東南亞代理權,黃源聖透露,首顆3U立方衛星將在近期發射、預計2024年6月發射第2顆。

智探太空展現衛星製造方面的長才,僅僅9個月左右就打造出一顆酷似貨櫃艙的立方衛星。(盧佳柔攝)
智探太空展現衛星製造方面的長才,僅僅9個月左右就打造出一顆酷似貨櫃艙的立方衛星。(盧佳柔攝)

談起與鴻海有何不同?「我們(智探太空的立方衛星)就像一個Uber車,我們把車做好,你只要上我們的車就可以從A到B、B到D。智探太空的商業模式就是要作一個衛星平台,上面要加裝什麼(如通訊、遙測酬載)由客人決定。」黃源聖生動地描述。「概念就像鴻海MIH平台,車子由鴻海做好,而內部需要哪些功能則由車廠自行決定。」他強調,台灣目前資源有限,並不適合搶大衛星市場,而立方衛星這個量體,恰好適合台灣的電子供應鏈。

綜觀國際太空產業局勢,「Starlink是發射最多低軌衛星的營運商,同時也是損壞率最高的業者。從2019年至今,SpaceX發射的衛星上,自毀率不斷上漲,近期更拉高至13%。」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組長廖榮皇認為,衛星穩定性不足,產業仍處於邊做邊調整的狀態,在世代更迭的驅動下,台廠絕對有發揮的空間。

更多鏡週刊報導
【產業前鋒】從軍規走向民用 台廠兵分二路搶無人艇大餅
【產業前鋒】馬斯克推文捧紅一顆減肥藥 土洋藥廠大啖減肥商機
【產業前鋒】高通、聯發科強襲英特爾 台廠成AI PC戰局勝負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