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汙名了「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汙名的累積對一個人的影響,無所不在也無遠弗屆。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xhere)

專家們經常呼籲:請不要汙名化特殊兒童。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看到專家們透過各種媒體,無論是新聞、衛教文宣、各類演講、召開記者會等方式,甚至在診間看診中,一再告知老師與父母們:注意力不足過動兒,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不治療,青少年時期即會出現低自尊、焦慮、憂鬱、學習困難,長大之後容易有反社會人格,會經常闖禍,為非作歹,從事八大行業,一再進出監獄、法院……

甚至有時出現了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時,專家又會發言提到這個兇嫌,應該是沒有治療的過動症患者。

這些不負責任的說詞,是對人生才剛要啟航的孩子,宣判了他們的終極命運──「你生來有極大可能會成為罪犯。」同時,也宣告了專家的地位──「只有依靠我,你才能得救,我是你的救世主。」

社會上對某一類人的集體印象,便是這些媒體訊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認為不要汙名化的是專家,但帶頭汙名的,也是專家。

孩子能感受他人對此疾病的不友善態度

當背負著家裡有「預測中的未來罪犯」的汙名,那麼,有哪一位父母不會悲傷?誰能不想遮遮掩掩?誰敢光明正大示人?

孩子是如此敏感,他能感覺到父母對此疾病的羞愧不安,他也能感受到他人對此疾病的不友善態度。

有好幾位母親前來向我哭訴:「早知道會變成這樣,我就不該在一開學時,就主動告訴老師,我的孩子是過動兒。我沒有想到,自從我告訴老師,孩子是過動兒之後,只要我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起衝突,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全部都說是我孩子過動引起的。

「別的小朋友經過電扇時,拉起衣服吹涼風,沒有關係;我家孩子拉起衣服吹涼風,老師就說他是行為乖張、衝動控制失調。老師也說我的孩子會打人、會罵人,但她沒去瞭解事情的真相與起因,直覺就說是我的孩子過動作祟。所以我很後悔入學前,先跟老師說孩子的狀況。這根本是害了孩子,讓他被貼標籤,也讓他失去很多替自己辯解的機會。」

老師的反應:「你今天是不是忘記吃藥了?!」

我甚至收到一位孩子寫給我的信:「別的小朋友欺負我,我哭,老師說:『妳是過動兒,沒有反駁的權利,哭什麼哭!』就這樣,六年過去了……老師繼續欺負其他的過動兒。如果老師的小孩也是過動兒,看她自己好不好過。」

另外,若有過動兒對老師不以為然,上課站起來嗆老師,老師的反應經常是:「你今天是不是忘記吃藥了?!」

也有家長氣憤不已地告訴我:「老師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宣布我孩子是過動兒,有在吃精神科的藥,還要我小孩明天帶藥來給全班同學看,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我的孩子回家大哭,不願意再去上學。」

老師如何詮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深深影響其他學生如何看待過動的同學。嘲弄、揶揄的口吻與態度,便是汙名的始端,也是汙名的結果。

母親的內疚,如萬丈深淵

曾經有一位母親來診所,先提到自己為失眠所苦,然後竟然趴在桌上嚶嚶哭泣了起來。

原來她的孩子在國中一年級時,被導師說是過動兒,要求母親帶孩子去就診。據母親說,她只帶孩子去看過一到兩次診,醫師即開藥給孩子。因為母親並不認為孩子需要服藥,就把藥擱著,根本沒給孩子服用。

等到二年級時,導師換人了,孩子的狀況穩定許多,完全不需要看診。沒想到國中畢業,孩子報考軍校,筆試過了,但卻被刷下來,沒有錄取,據說理由是他有精神疾病的紀錄。

孩子怪罪母親為何那時候要帶他去看精神科,毀了他一輩子的人生。

母親的內疚,如萬丈深淵,深不可拔。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不能擔任軍職,這又是哪一種汙名呢?甚至連人壽保險,也會因為病歷上有這個診斷,而被拒保。(註:經各方反映之後,據說這種情況已在調整中。)

汙名的累積影響,無所不在,無遠弗屆啊!

內容來源:《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想要懷孕 女性要傾聽身體的警訊
吃什麼拉什麼?腹瀉不停好困擾?中醫:「肝旺脾虛」症型用中藥治療1週能改善
疫後小孩更離不開3C?北市聯醫設「家長親職門診」助修復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