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無病呻吟? 「疾病焦慮」也是病

許正典醫師表示,疾病焦慮症患者通常較缺乏自信,家屬可以用傾聽、陪伴、轉移來協助緩解焦慮。
許正典醫師表示,疾病焦慮症患者通常較缺乏自信,家屬可以用傾聽、陪伴、轉移來協助緩解焦慮。

網路時代資訊爆炸,醫療訊息滿天飛,不少人會不自主的不斷對號入座,連打個嗝、多掉幾根頭髮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絕症?於是「逛醫院」成日常,曾有人一年看病超過800次,還有另一種人是每天自我診斷擔心生病卻又不肯就醫,深恐會被「宣判」生病,於是鎮日憂心忡忡,寢食難安。精神科師許正典表示,其實這兩種情況都算是被簡稱為「慮病症」的「疾病焦慮症」或「健康焦慮症」。如果放任不管也可能產生許多共病,透過藥物、心理諮商或認知治療,都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許正典醫師,在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疾病焦慮症患者通常都是非常沒自信,同時注意力過度集中於自身健康狀況,即使經過醫師檢查顯示正常,仍堅信自己可能罹患某種嚴重疾病,影響到正常生活與社交活動。精神科醫師通常會在患者已經排除各種可能的生理問題後,安排患者做注意力、記憶力、認知功能以及情緒等各項檢測,甚至要進行人格特質評估。才能做出診斷。研究顯示罹患慮病症的患者,大多數也會有其他身心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等。

許醫師表示,過度壓力也可能壓垮內分泌系統,造成真正的生理疾病上身。有研究說,疾病焦慮症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最後真的會出現心臟病;免疫系統失調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中風機率也比一般高七倍左右。要治療疾病焦慮症,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非常重要。許醫師提出三個關鍵階段:「傾聽、陪伴、轉移」。第一,要瞭解病人經由敘述身體不適方式,希望獲得關心安慰和保護的求救方式。親友可以告訴患者,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患者就會有被同理的感覺。第二,協助病人正視生活中造成心理困擾的症狀,設法治療解決,否則病人仍會不斷懷疑自己健康亮紅燈。最後,則是以患者有興趣的活動來轉移病人注意力,協助發掘潛力與培養興趣,追求創造自我成就感,這些做法都能減緩患者對於健康的過度擔憂,改善生活品質。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撰稿 孫佳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