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高三生的反思:「後悔」原來有益處?跨出舒適圈、克服資訊落差才是重點

文:洪一亘(師大附中高三生,即將邁向台大社會系。對內,透過反思培養敏銳的思維、包容的心態以面對複雜而多元的自我與社會。對外,受到偏鄉服務經驗的啟發,志在成為「利他永續人才」,於教育、城鄉、性別、貧窮、高齡等社會議題發揮影響力)

你上次感到後悔,是什麼時候呢?

對我來說,我無時無刻不在後悔。例如:

關於興趣:明明已經花好多心力、好多錢培養一個興趣,某天卻突然發現熱忱不再。曾經的充實快樂變得無聊、甚至痛苦……

關於決策:明明在國中公民課就學過「機會成本」的概念,卻到最近才開始用,驚覺數年以來的自己已做出許多錯誤決策……

至今,或許我仍會後悔。然而透過「反思」,我後悔的次數已減少許多。就算偶爾陷入後悔的情緒,我也能敏捷調整自己的狀態、隨時隨地再開始。

那麼,「反思」究竟能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後悔」呢?若你常因後悔感到困擾、痛苦或焦慮,就往下看吧!

後悔的益處,要透過「反思」才能發揮

後悔有益處?

有的。根據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同為《動機,單純的力量》的作者)的著作《後悔的力量》,後悔至少能帶給我們三種顯著的益處:做出更好的決策、提升表現和深化意義。

不過,我們該怎麼做,才能發揮後悔的效益呢?

這就要仰賴「反思」的幫助了。反思是一種策略,幫助我們在面對一件事的任何一種結果時,都能學到東西。做得好的,能持續保持、發展成專長;做不好的,能吸收教訓、避免再犯。

然而,為什麼非「反思」不可呢?

因為:若不反思,我們便更容易後悔。少了反思,我們可能會錯過發現並深化專長的機會,讓未來的我們追悔現在;少了反思,我們可能會對過去的錯誤耿耿於懷,讓現在的我們追悔過去。

因此,我們應學著透過「反思」以直面「後悔」。以下分述針對「過去」與「未來」的情境。

避免追悔過去:回到當初,選擇並不會改變

我在高一加入了「管樂隊」。為什麼呢?

因為我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學了。六年以來,從練樂器到團練,從演出到比賽,我皆享受其中。不可否認的:管樂帶給我充實的童年。

然而到了現在,高三下,我發現:我深刻的後悔了。為什麼呢?

學習管樂的機會成本太高了:每週團練至少4小時、分部課至少2小時、以及不定而大量的自主練習時間。此外,每學期(從小四到高二共七年)平均繳9000元。

只要無關目標,「興趣」便成了「干擾」:對十幾年來沒有明確目標的我來說,管樂確實能讓我感到充實、進入心流。然而,當我挖掘出想實現的願景後,現在的它已成為分心的來源、吸引力大減。

那麼,接下來的我能怎麼做呢?

可能有兩種思考模式:

第一種是「沒反思」的思考模式。

例如:要是我這輩子不曾碰過管樂,一切該有多好?每學期省下來的錢大約可買25本書,並用省下來的時間內化並輸出;我能加入其他領域的社團以培養興趣、深化專長、克服缺點……不過,這種思考模式有什麼問題呢?這種模式通常代入了「現在」的我們對於「當時」這個決策的評價。

而這個評價從何而來呢?來自從「決策的那一刻」到現在,我們所累積的「所有生命歷程」。

然而,若回到當初,我們就不會累積這些生命歷程。沒有這些生命歷程,就不會產生「現在」的我們對於「當時」這個決策的評價。因此,顯然的:

我們還是會做出一樣的決策。

唯有經過這六年來的體驗,我才有可能意識到我待在管樂隊的機會成本,我才有可能建立如今我想去實現的願景。

既然如此,若我們仍沉浸在這種「無限制的追悔過去」的思考模式,便無法直接幫助我們發揮上一段所提的「後悔的益處」。

因此,我們應學習把思考模式轉換成第二種:「有反思」的思考模式。

避免未來後悔:跨出舒適圈、克服資訊落差

我們究竟能如何反思呢?我認為,「反思」的重點在於:

未來若有類似情境,我能做什麼以免重蹈覆轍?

以下分述兩點:

1. 克服資訊落差:關於「應知道卻未知道」的事

例如:高一選社之後,明明有轉社、地社(每位學生在一項正式社團之外,另外自行加入的各種社團)等其他選擇,我為什麼不曾考慮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資訊落差」導致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我較為內向,並不傾向積極與人打聽而獲取各種消息。或是因為我沒培養主動接受資訊的習慣,便容易錯過重要訊息。

因此,我能如何「克服資訊落差」呢?其一,或許我能養成每天在固定時段確認gmail與各種社群軟體通路的習慣。其二,在避免過度改變社交模式的情況下,或許我能定期和可靠的、關係良好的同儕交流重要資訊。

2. 跨出舒適圈:關於「應挑戰卻未挑戰」的事

例如:高二的我針對社團已經沒有資訊落差的問題了。然而,明明有那麼豐富多元的選擇,為什麼我仍不敢「地社其他社團」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安於舒適圈」導致的問題。可能是因為舒適區真的「太舒適了」,讓我忽略了「不做出改變」的風險或成本。

因此,我能如何練習「跨出舒適圈」呢?或許,我可以練習「有三成把握就去做」、「無關主要目標的事就捨棄」等思維習慣。未來,當我需要決策時,便能更精準的回應我的需求,而不容易被各種思維慣性、偏見或他人的想法所影響。

結論:透過「反思」妥善處理後悔

總結今天的分享。

當我們過度地追悔過去:記得,每個當下的我們,都已做出當時所能做出的最佳決策。畢竟,即使回到當初,我們仍會做出一樣的決策。

當我們想避免未來再次後悔:思考,未來若有類似情境,我能做什麼,以避免重蹈覆轍?例如跨出舒適圈、克服資訊落差等策略。

最終,希望你謹記:決定過去的,是此刻的心態;決定未來的,是此刻的行動。

延伸閱讀
熱血動畫《排球少年!!》教我們克服緊張的三個方法:不需要奇蹟,像平常一樣就好
【關鍵專訪】《沈睡的水下巨人》李景白、王陽明:潛水實境節目探訪八個沉船地點,台灣海洋生態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