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盟農民怒火正在燎原

氣候變遷與綠能轉型所引發的經濟和社會變遷,正衝擊農民生計,導致近來歐洲越來越多農民參與,抗爭行動也越演越烈,引發全球關注。由於歐盟即將於6月舉行歐洲議會選舉,可預期農業問題,將成為主導選舉競爭的議題之一,有民調機構預測反歐盟民粹主義者,可能會在該選舉中大有斬獲,2024年在世界各地,農業正在成為關鍵戰場。
在國際社會中,歐盟長期致力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改善,且居領航者地位。然而氣候變遷已經以各種形式(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火災、農作物產量下降和氣溫升高等)影響歐洲人生活。在歐洲有不少人,特別是「菁英階級」的政治人物,認為綠色議程比農民生產糧食重要得多,甚至希望歐洲減少農業規模,對環境有幫助,致引燃農民怒火。
目前歐洲農業生產系統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且消耗大量天然資源(糧食系統消耗全球約30%的能源),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健康的負面影響。為確保農業永續發展,減少農業的碳排放,歐盟積極推動更親環境和健康的食農體系,例如2020年公布的「農田到餐桌」(farm to fork)策略,加速向公平、健康和環境友善食品體系過渡,並設下在2030年達到有機農業佔25%,農藥減半、肥料使用減少25%的目標,歐盟農業生產將下降7%至12%。
歐盟雖然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採取了較先進的做法,然而歐洲各地的農民卻因債務不斷累積、投入和能源成本增加、國外低成本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災難性天氣事件影響,農民獲利大幅降低;又逢俄烏戰爭阻礙了貿易流動,導致供應過剩;加以歐盟推出「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造成農民生產成本上升,尤其由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最新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規範,包括40%的CAP預算必須與氣候相關;每個農場至少有3%的耕地用於生物多樣性和非生產性要素;會員國在輪耕時,要保留4%農地不生產作物;減少至少 20%肥料使用等,都讓農民覺得損及權益,並降低相對於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力。

歐盟即將於6月舉行歐洲議會選舉,可預期農業問題,將成為主導選舉競爭的議題之一。圖/擷自歐盟網站

由於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導致近年來歐洲攸關農業的示威活動日益增多,訴求主要內容因地區而異,包括:波蘭農民示威反對進口價格低廉的烏克蘭穀物,也不能過境,並將抵制歐洲綠色政綱(註:該政綱強調經濟成長必須與資源利用脫鉤,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需取得平衡,目標2050年讓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法國農民強力抗議歐盟實施新的環境監管政策和南方共同市場協定,將提高當地農產品生產成本,無力和廉價進口商品競爭,損害了他們的獲利能力;德國農民抗議政府取消對農業的柴油税補貼,德國農場收入中有40%來自政府補助,這些補助對中小型農場至關重要;比利時農民也認為歐盟的永續農業新規定,如4%農地輪耕時不能耕種,與當地實際情況脫節;意大利農民則希望政府放寬環保規則,保護他們免受成本上漲和廉價進口農產品的影響,並抗議政府延長暫停徵收烏克蘭農產品的進口關稅;西班牙農民要求改變歐盟農業政策和措施,以應對生產成本上漲和嚴重乾旱;荷蘭農民反對政府的減氮政策對農牧部門造成負面影響(將會有11,200個農場關閉,17,600名農戶需要大量減少動物飼養數量);羅馬尼亞、葡萄牙和希臘的農民也舉行了抗議活動。這些農民表達對官僚主義、從歐盟以外地區進口的廉價產品、不斷上漲的燃料成本以及歐盟一系列保護環境措施的強烈不滿,還高舉「我們的農業還有未來嗎?」的抗議標語,農民怒火已迫使官方陸續做出妥協,例如法國政府承諾為農民提供更多保護,歐盟委員會計畫撤回2030年農藥使用量減半的提案等,是否進一步造成政治和社會動盪引發關注。
政府施政需謀定而後動並與民眾做充分溝通,形成共識,才能事半功倍。歐盟委員會為了環保,實施嚴苛農業環境限制,導致農民收入變少,生產成本升高,事先未與農民充分溝通,且欠缺完整的配套規劃和緩衝的時程安排,即逕行推動影響農民生計的政策,直到農民走上街頭抗議,才允諾願意找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例如法國政府承諾為農民提供更多保護,包括更好地控制進口和向農民提供額外援助,歐盟委員會計畫撤回2030年農藥使用量減半的提案並允許採取更廣泛的措施控制烏克蘭穀物進口等),不僅推延了政策的推動,還為此付出相當的社會成本。台灣新政府應以此戒,未來施政不應重蹈「農(漁)電共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