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記:渾沌台灣】江明樹推薦序分享之1

◆江明樹小檔案
◇著名文評家,高雄旗山人,現在定居台南。
◇繼葉石濤、鍾鐵民之後,得鳳邑文學貢獻獎。
◇已撰寫作品一千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十八奇女》,長篇
傳記《李旺輝傳》,詩集《歪打樂》、《蕉城歲月》、《蕉城滄桑》等,十餘書。
文/江明樹
◆〈血緣底蘊艾諾果,物競天擇小宇宙〉(上)
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台灣原住民遠古、中古階段的史觀之作。
回顧二十世紀的小說,趨向考古化石的出土文物,外國著作比較多,台灣小說家則表現極少,如果舉出一本代表作,詹明儒此書就是了。蓋要閱讀消化十幾本學術論著,甚至更多之外,也需要閱讀一些田野調查佐證,分類消化題材來提昇藝術意境,挑戰點極高,創作能力非同小可。
作家根據考古學家挖掘的龐雜素材,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小說,必須有其命題聚焦。首先,下筆前就得考慮,撿選哪ㄧ階段過往時空,哪ㄧ族群文化內涵,才能符合命題,適切發揮?這是一件考驗作者對於台灣自然環境、文史知識,以及史前文學想象的超級大工程。
前兩項,可參考既有的現成資料,歸類引用。文學想象方面,原住民面對神話、傳說的態度,初始人類面對惡境、鬼神的心情,作者必須加以揣摩想像;此外,族群之間,既衝突又和好的互動,作者除了想像鋪陳以外,亦須提出人類不斷演進,族群不斷累積的文明價值。
詹明儒參照人類進化史,採取史實、虛構穿插的敘述策略,面對數萬年複雜糾葛的族群關係,抽絲剝繭,做為寫入內容的取捨,視野相當廣闊,面向相當多層,主題相當多元。讀者尋線閱讀,邊對應邊思考,既可眼見為實,更可跟作者一起天馬行空、異想天開,沈浸在一連串人類渾沌進程的不確定情境裡。

聖經。古騰堡聖經(第一本印刷的聖經),詹明儒取自維基百科。

此書序曲「靈肉詩篇」,概多四字、六字,交間在其他長短句中游走;特別是人物疊句,頗富節奏紓緩功能,十足呈現朗讀效果。截錄一行,「透過七情六慾,激勵競合,透過信望愛恕,提昇人性」,六字、四字的組合,全文看來,彷彿是《詩經》與《聖經》的現在版演繹,讀者可在其中連結融合,尋求理解。
台灣開初人類,歷經幾萬年來,不知混血艾諾果多少世代了。作者在虛構情節裡,羅列二十一個章節,架構這部小說,從序曲〈靈肉詩篇〉,再到尾聲〈天地悠悠〉,一氣呵成。前六個章節,交代宇宙、地球的形成,提示生命鄉愁的時空象徵,終至出現「古台灣」的夢土原型,引來了萬物、人類的匯集;緊接著,衆多人物開始啟動故事的發展,推展高潮起伏的大小情節。小說中,被人群追逐的領頭花鹿,情急求生變成「大白鹿」,帶領鹿群ㄧ路飛奔;大白鹿所經之處,人群就在那裡落地生根。

台灣鹿靈。畫家阿尼默筆下的鹿靈復現,詹明儒掃描自「自由副刊」。

舊石器時代晚期,七天七夜過後,拉開台灣初期各族群的序幕;各族群都有類似的傳說故事,口述歷史,ㄧ代傳ㄧ代。「大白鹿」的出現,跟「古台灣」有關係者,如「古台灣海峽」、「古澎湖群島」、「古閩江口」、「古澎湖溝」、「古穴居人」、「古濁水溪」,自此踩出了一條「古遷徙走道」;提供給日後的考古學家,根據化石考證出一系列的斷續生民樣貌。人類在地球兩百萬年的演進史中,作者不畏蒐集神話、傳說、文獻之難,經過爬梳篩選後,統整出考古學界的共識,人類起源於非洲黑臉人,然後遷徙向世界各地,演化成褐臉人、白臉人、紅臉人、黃臉人。台灣起源人類,「矮黑人」的口述傳說,佔有一個重要角色,幾乎每個族群都有;此書「矮黑人」,混進台灣原住民的基因內,穿透各篇章節,這是作者以「可可人」稱之,引導書寫的一種策略,角色相當適宜、討好。
小說裡,由北部泰雅、賽夏,而至中南部布農、鄒族、魯凱、排灣,再至東部卑南、阿美等。島嶼人類生息圖的畫面,諸多梗概變遷過程中,穿插有趣的日常生活互動情節,這部份頗富作者的虛構想像力;但仍然以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長期的風俗習慣進行,可說有根有據,不是信手拈來的。遠古的滄桑歲月,書中出場的人種,依序有穴居人、可可人(矮黑人)、猴人(雞爪人)、熊人、泰雅人、賽夏人、新莖人(矮黃人),布農人、鄒族人、拉阿魯哇人、卡拉卡那富人、普悠瑪人、魯凱人、箕模人、排灣人、焦炭人,涅勒勒人、恩古魯人、古拉悠玆人、嘎浪人、邦查人(阿美族人)等等,現存與已經消失的人類,共同建構成渾沌狀態、活力四射的,古台灣初民社會的人種情味與族群風貌。
此書的點線面,邊界與獵場衝突,有著「入境宜緩」的現代圍棋觀念。古台灣、古台灣海峽、古太平洋,在劃出遠古時期到中古時期之間,原住民各族群ㄧㄧ現身活躍的鋪陳,〈島嶼天光〉這首歌曲的名詞,可以還原、形容其序幕而揭開全書意涵。人文闡釋神話、傳說的想像,如天神、地神、風神、雷神、海神、蛇神,呼風喚雨的試煉人類、天災地變的考驗族群,更是增添了這座島嶼的始居滄桑,「古台灣人」的進化動能。

葉石濤先生。詹明儒取自「高雄文學資料庫」。

此書人種融合之前,歷經幾場天地洪荒過後,幾夥人類紛紛患難出現,有如各族群的開場白,也幾乎是各族群的開基共識。書中點出一個族群氏族,從獨立繁衍到異族婚姻,避免「近親繁殖」遭到天譴,其防患於未然的通婚過程,正就是評論家葉石濤所說的「艾諾果」的混血現象;「雜種說」是人類通婚的高明手段,ㄧ些人以己身高貴血統罵人「雜種」,是不懂優生學理論的。一部小說,要處理不同族群的習俗與生活狀況,衍義各自族群的性情與文化風華,這部分會有相當的挑戰性。草木與野獸早於人類,這也是生物學理論,人類則依循「達爾文進化論」進行,由靈猴類演進而來;「多重族群觀」,沒有共同的昔日關係,卻有在島嶼共同生活的現在與未來,多族群通婚的艾諾果,更有迎接未來的挑戰性,這就是本書的終極意義。

今之泰雅女巫。詹明儒掃描自《台灣的原住民》/阮昌銳編著。

收伏惡靈的巫師與巫術,是本書的重頭戲之ㄧ。面對巫師的靈象,隨著作者筆鋒穿梭於初民社會,在文學中建構合理或荒謬的場景,加以辯證對立;沒有ㄧ定要如何的寫法,情節總是在極其自由主義的開放狀態下,透過魔幻、神幻的筆法,逐章活靈活現的向前推展,說作者的想像力有多瘋狂,就有多瘋狂。天下無奇不有,敘述早期巫師與酋長合作階段,產物在部落中的各種分配共享,獵人捕殺獵物的各種技巧改良,則是同時呈現了該階段的文明演進。
原住民祖靈,本書從台南地區的矮黑人開始,由南而北,再由北而南,逐地逐族著墨;居中溝通的靈媒,有男巫、有女巫,這是世界都有的通象。但在古老傳統上,各族巫術之行使,矮黑人、泰雅是女巫,布農是男巫,賽夏、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邦查是男女巫並行。巫師對巫師,巫言對覡語,充斥在各族篇章裡,絕對是如此,有在跑原住民部落者或平埔族部落者,皆無可避免;上古巫師不曾消失,部落出現倒霉、乖違、不幸等衰事,透過巫術化解糾纏,女巫、男巫都是吃重的角色。婚禮、狩獵、種植等祭儀,巫師的書寫,作者沒有特別誇張,顯為態度莊嚴而筆墨縝密的典型記實,如臨現場情境的擬真描述。

日治之卑南女巫。詹明儒掃描自《台灣的原住民》/阮昌銳編著。

書中幾次出現,蛇鱷、鯨豚、豬猴、龍虎、熊豹、犬鹿等動物,點綴了內容的趣味性;並加入了人與土石、人與草木、人與鬼神的精彩互動史;可說等於闡釋了,這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環境,就是人與萬物形成的生命共同體。而人種多過番薯種,台灣島像一條大番薯,也像一隻大鯨;這兩個象徵,意味著族群多元的複雜性,也意謂著「台灣人」四面環海的續航力。這是本書呈現的小說藝術,也是詹明儒身為台灣混血族裔,所抱持的創作宗旨。
(江明樹推薦序分享之2,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