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中常委選舉史上最冷清! 9學者疾呼改革中常會:內造民主還要加把勁

國民黨本次中常委選舉,選情相當冷情。(圖片來源/國民黨提供)

2年1度的國民黨中常委改選於9日低調落幕,本次選舉不僅候選人數低於應選席次,形同「登記即當選」;實際投票率亦僅有50.91%,創下歷史新低。

對於史上最冷清的景況,由9位學者組成的「開放政黨實驗室」表示,比較國內三大主要政黨,國民黨內造化程度最低,呼籲國民黨進一步推動組織改造。

中常會慘淪橡皮圖章,莫怪選情史上最冷清

國民黨中常委於9日進行改選,除去6至11席由黨主席任命的指定中常委之外,其餘29席由全體黨代表從中央委員中選出。

儘管中常會被形容為平常時期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近年中常委與社會民意脫節,黨內影響力微弱,因此慘淪黨中央橡皮圖章,使得本次中常委選舉熱度大減;應選席次29席,但僅有27位候選人,形同「登記即當選」。不只如此,總計1968位黨代表,實質投票僅1002票,實際投票率為歷史新低的50.91%。

一位前中常委就說,本次之所以未競選連任,是因為擔任中常委除了定期繳交募款責任額(每年50萬元)之外,根本沒什麼決策權,「與其選中常委,真的不如拿募款責任額定期請大家吃飯」。

國民黨本次中常委選舉結果。(圖片來源/國民黨提供)

9學者組「開放政黨實驗室」:國民黨內造化程度最低!

2024大選落幕後,9位學者組成「開放政黨實驗室」,他們比較國內3大主要政黨,發現國民黨的內造化程度最低。他們以民進黨為例,指其縣市長和中央、縣市層級議員都是當然黨代表,最高權力機構的中常會也納入直轄市長、縣市長代表、和立法院代表作為當然中常委,17席中常委有11席是民選公職。

開放政黨實驗室續指,年輕的民眾黨中央委員超過半數是現任立法委員,中央委員之上沒有更高的權力機關;反觀國民黨則從黨代表、中央委員、到中常委,民選公職都是少數,以這樣的組成,黨的意志自然和支持者意志出現落差,造成黨內實力人物不敢和黨機器靠得太近,「如此惡性循環,對重返執政極為不利。」

學者們表示,週六的中常委投票提醒世人,國民黨距離內造民主依然相當遙遠;此次中常委參選人數低於應選人數,顯示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不具備實質權力,又肩負募款責任,自然吸引力有限;更令他們憂心者,則是此次獲選成員的社會民意基礎相當薄弱。

創立「開放政黨實驗室」的9位學者分別為: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王震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方天賜、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大中、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張弘遠、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廖舜右、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盧業中(按姓氏排序),都是國內頗富盛名的學者。

最高權力機關不具實權,本屆中常委比上屆還要退步

學者們續指,在此次27位當選人中,立委只有1位,民選公職只有8位,連3分之1都不到,比上屆還少;相對而言,上屆中常委有10位民選公職,包含7位立委,以內造化為標準,本屆中常委比上屆還要退步。

學者們表示,2年前黨中央曾提出中常會改革方案(時任黨主席為江啟臣),包括選任中常委由29席減少到15席,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選區,由黨代表從中央委員中,採無記名單記投票,各選區應選名額每2人應有1人具現任民選公職身分;而黨主席指定的中常委名額,則從6至11人,改訂為10人。

學者們建議,國民黨應把縣市長和國會領袖納為當然中常委,把各級民代都列為全國代表大會當然黨代表,讓具有民意基礎的縣市長和立委參與黨的決策機制,讓黨成為實踐支持者意志的戰鬥團體,呼籲國民黨中央認真考慮其倡議,在新一屆中常會進一步推動組織改造,打造一個內造民主、真正屬於國民的國民黨。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台灣燈會圓滿落幕創240億產值 黃偉哲:榮耀屬於所有臺南人
市場預期日本央行將結束負利率 日圓兌美元升至146 日股盤中暴跌超過千點
豪宅門檻降低 台北這些社區趴著中槍 大安區最多房屋 升級豪宅認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