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找到海外市場密碼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海外華文媒體紛紛以新銳電影「周處除三害」在兩岸賣座程度的大不同,試圖從票房收入的差異到放行上映的對岸意圖,各自捕捉背後的群眾心理與兩岸發展的判讀、關注。

在善與惡的人性分流,經常就在參透「貪、瞋、癡」的一念間。本劇的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對應佛教輪迴觀於生死輪的圖示裡,用來代表三不善根的動物:豬、蛇、鴿。

綜觀這部片子無論題材意旨、演員陣容,乃至掌鏡製作的敘事風格,都是台港聯姻的一時之選;本月初轉戰OTT播送市場,依據NETFLIX排名統計,接連2周在香港、新加玻拔得頭籌;更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韓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地區進入當地外語播送名單的前十名。

但在台灣,區區5千萬票房含淚謝票,這樣鮮明的對比及成因,頗值得深入探究!

至於有輿論認為,對岸經濟現況太差,所以民眾趕赴電影院看周處,從而歸因出掃滅三害的底層吶喊,或許不能排除有這樣的集體投射,但卻無法解釋為何該片可以走紅東南亞、中東地區甚至是在韓國大熱銷。

究其實,從「海角七號」風行以來,台灣製片業享有的觀眾熱情逐漸散去,當時動輒有3億到5億的票房,一度與大卡司的外語片相當;前幾年,「艋舺」還有「海角七號」收入的一半高,只是之後的暴力美學跟風續集不再風行。

可喜的是,即使台灣低成本製片,也能在串流平台與海外市場帶動收視風潮;反觀,外語片與強勢文化的跨域想像,也依舊能在台灣獨占鰲頭。

毫無疑問,社會距離、意想之外與丑角逗趣的新鮮感,都是第八藝術帶動視覺效果與創造影迷驚喜的可能來源;不過,一旦題材反覆與取景吸睛的變化有限,則不免彈性疲乏。因此,好萊塢加動作片就是在台票房的保證,票箱收入與題材背景於世代的壁壘分明,非常現實。

總之,由本土新銳成員所主導的電影在海外熱銷,至少能觸動韓國與東南亞觀眾所經歷過的宗教衝突與在其境內發生數回合的恐怖事件。而在歐亞大陸長年以來的宗教衝突,歷史不斷告誡我們:過度堅持的正邪辯證,迄今仍是極端教派所輕易操控和壯大發展的溫床。

邪靈與神蹟,一次次讓殺戮與悲劇難以被停止,或許就是周處除三害透過人物的詮釋與不甚莊重的主題探究,能在OTT平台走紅於社會觀念相對保守國家的關鍵。(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