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棒打「新三樣」,不再遮掩的保護主義

美國財長葉倫甫結束訪問中國行程,對中國提出「產能過剩」出口可能會導致新的貿易限制的警告,暗示「美國已做好準備保護其新興產業」。這番話指出中美未來角力的方向,更是不再遮掩的保護主義,讓人想起當年的「美日半導體大戰」,只是中國不太可能如日本一樣的屈服。

「新三樣」成為美國最關切的中美經貿議題

在訪中前1周葉倫已經在一次公開場合中抨擊中國的太陽能、電動車和電動車電池等的出口大幅增加,是不公平競爭;而美國已投入鉅資發展這些產業。她主張中國應該更多地關注國內消費投資,這種大量出口產品會擾亂供應鏈,包括歐洲、墨西哥和巴西都在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

而從出發訪中前的對外說明,也看出這是美國現在最關切的中美經貿議題,美方官員說:拜登政府擔心中國過剩的工業生產會影響太陽能、電動車和鋰電池的全球供應鏈,尤其擔心中國在這些領域的低價出口會阻礙美國相關的產業發展。美方最擔心的這3個產業領域被稱為「新三樣」,卻恰恰是中國倚重甚至引以為傲的出口─中國總理李強之前就說過,「新三樣」的出口去年近3成。

葉倫是學養深厚的經濟學家,曾在哈佛等名校執教,幾乎所有美國政府最重要的經濟官位都坐過:她是柯林頓時代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小布希時代任美國聯邦準備銀行行長、歐巴馬時代進入聯準會任副主席、之後又接替柏南克成為第一位女性聯準會主席,拜登上台後出任財長,也是美國第一位女性財長。相較於商務部長雷蒙多,葉倫被視為更專業、較中立、甚至是「友中」,她的說法值得一談:有對有錯,從不同立場看也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消費過低引發中國經濟結構問題

葉倫要中國「更多地關注國內消費投資」、不是把產能都往外送,有其道理,因為一個大型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一般都不會、也不能太高,占比最高的應該是消費,先進國家時常是達7成左右,亞洲的台、韓、日也都在5-6成上下,但中國只有不到4成,不論消費低的原因是「生性節儉愛儲蓄」的民族性、或是對前景未知的風險意識,這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鉅大的影響,經濟成長更多要靠出口、投資。

另外一個面相就是出口占GDP比重,一般也是小國的比重高、大國的比重低;歐陸高所得的小國、星港的城市經濟,這個數字可以高達100-200%不等,台韓則多在55-60%。美日等大型經濟體在10%多,中國大概在18%左右,相較美國的11%,比重還是算高;德國算是一個例外,出口占GDP比超過4成。

中國經濟的這種結構,有些人稱之為「不可永續」的結構,中國也知道有問題,為因應中美貿易戰,北京在2020年提出的「雙循環」經濟政策,其中的「內循環」就是以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不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一定對外開放為主軸。但說歸說、政策與實務永遠有落差,民間消費不是政府說要增就增。葉倫說中國該更重消費是沒錯,只是無從著力著手,最終還是走回增加出口、投資的老路子。

生產者或消費者觀點,帶來迴異的結論

至於葉倫(與美方)對中國過剩產能、廉價商品出口的擔心,明顯就是從國內的生產者、產業界立場出發,因為這些業者無法與中國業者競爭,如無政府保護,短期是生意下滑、利潤減少,長期則可能公司倒閉、甚至整個產業幾近被「殲滅」,政府當然應該阻擋中國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生存。

但從消費者角度看則完全不一樣:民眾可以從進口產品中獲益,或是價格更便宜、或是品質更好創新更多、或是綜合的「CP值」更高。如果政府藉高關稅或貿易障礙保護國內業者,代表的就是民眾要花更多錢、或是花一樣的錢買到品質較差的產品,無論如何,就是會有「消費者損失」。這個道理放在國家看也一樣:有此產業的國家(如歐美)視為傾銷會受害,純購買消費國家(如非洲的南方國家)視為可獲益的福音。

而後者(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正是數十年來,老美推銷並「教育」全球的自由貿易與經濟的理論與實務,時移境遷,現在針對中國隱然在「新三樣」有領先之勢時,就祭出「美國已做好準備保護其新興產業」,這是連一點修飾都不作、幾近毫不遮掩的保護主義了;當年老美可是想方設法、對那些要保護本國新興產業的國家施壓,要其降關稅或撤掉貿易障礙。

美國赤裸裸的保護主義

美國打科技戰、壓制中國半導體時,還用了一塊名為國家安全的遮羞布擋了一擋,現在連裝一下都免了。看來許多人都要「重修」老美新推出的經濟與貿易「新課綱」,否則就「跟不上時代」了。

葉倫點名中國「新三樣」產能過剩出口並威脅準備出手,讓人想到40年前的美日半導體大戰。上世紀80年代時,美日間貿易糾紛主軸在半導體與汽車,日本當時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與出口國,技不如人的美國硬逼著日本對出口到美國的半導體「自動設限」,但美國的半導體製造也未因此而「振衰起蔽」。

這回,能例外嗎?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