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強權算計中的資產與負債

台灣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位置,以及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產能高度占比,是強權競爭中必須爭奪的資產。無論基於信念或利害所迫,為了爭奪資產而付出的代價,則成負債。

資產擴大化,負債縮小化,最符合本身的利益。在中美交往與合作的時期,台灣是奇貨可居,雙邊得利;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形成後,台灣則是交鋒衢地,懷璧其罪。資產與負債的計算開始移動,至今仍持續。

被比喻為上世紀冷戰初期的「西柏林」,台灣該為身處強權博弈焦點而感到興奮?還是會延伸思考它最終仍是統一德國的一部分?甘迺迪總統在那裡宣告「我也是柏林人」,雷根總統在那裡要求蘇共總書記「拆掉柏林圍牆」,兩場經典演講訴說了西柏林資產與負債的雙重性,也記載美國與北約為它承擔代價,漫長且不動搖的意願。

美國前總統川普今年贏回白宮的可能性,現實存在。即使忽略前國安顧問波頓回憶錄所載川普「筆尖(台灣)與堅毅桌(大陸)」的比喻,也必須記得他今年初「台灣搶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的說法。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過去兩年多次公開警告「美國最精密的晶片有高達70%皆產自台灣,這真的不安全」。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近日發表報告《針對即將來臨的戰爭,就供應鏈預做準備》,認為美國倘過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將會給予中國利用台灣逼使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讓步的槓桿。在美國設定的「友岸外包」思維中,台灣產業獲利有沒有天花板?在「小院高牆」的概念下,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可擁有的自主邊疆又為何?

北京倡言的「東升西降」以及「時與勢站在我們一邊」,固有所本,亦嫌樂觀,卻加深了美國與西方強權的集體焦慮,也促成了將台灣視為形勢移轉的觀測站與測試點。台灣同時成為「鞏固資產」與「降低負債」的標的。強化對台政局掌握,深化台美安援合作,鼓勵台灣強化嚇阻,能戰敢戰,資產鞏固還須台灣自助人助。鼓勵經濟脫鉤,通過晶片法案,再到產業供應鏈去風險化,負債降低顯然是張忠謀感觸最深。

中美必有一戰的假設中,台海顯然是位處美日同盟與美菲軍事合作之間的要域。美國前印太司令戴維森2021年在參議院作證所言,中共解放軍將在2027年具備武力犯台的能力,其後諸多美軍現退役將領提示不同年份,其中雖不乏為爭取美軍預算的考量,台海戰爭之說卻甚囂塵上。

然而自2023年初,美國情報總監、中情局長及五角大廈官員紛紛轉稱中共不想在台海開戰,而是採取和平手段尋求統一。此判斷之轉變,固可能源於白宮亟欲在中美緊張關係降溫,也不能忽略近年來台灣一批專家學者依據對中國大陸的深度理解及實際台海用兵的科學分析,挑戰美方主流觀點,勇於分享台灣視角的判斷所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此次我國總統大選期間,制訂「國家安全戰略」以使建軍備戰、經濟產業、動員民防、醫療民生有所準據,在統合指導下促進總體國家安全的呼聲已經浮現。沒有戰略指導方針,就很難將台灣本身的利益形成有力論述,也更難據以向強權論理。

拜登政府尋求中美關係和緩已有兩年,習近平呼籲美國「支持和平統一」也已出台,中美戰略競爭可能再度面臨轉折。

台灣與其糾結在究竟是誰的資產或負債,瑣碎地回應強權的內部變局與彼此過招,不如制訂至關緊要的戰略指導文件,整齊步伐,迎向變局。(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