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水丰尚書 甜高雄鹹臺南:橋頭糖廠與井仔腳鹽田

文/秀實 圖/吳貞霖

掌門詩社四十五週年社慶在高雄橋頭糖廠舉行。當日友人開車帶我們從臺南過去。抵達「白屋文創」時已擠滿了詩人。此處原為橋頭糖廠的招待所,為一所白色的日式木構建築。據說曾接待過日治時代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如今這個藝術村回歸民間,成為南臺灣詩歌活動的舞臺。

因之順道參觀了橋頭糖廠。糖廠舊稱「橋仔頭製糖廠」,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於1901年啟用,現列為市定古蹟,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南臺灣盛產甘蔗,嘉南平原處處甘蔗田,是製糖的原料。園內的製糖工廠、紅磚水塔、日式木屋,乃至於防空洞等設施仍然保留完好。最為吸引的是那輛「五分車」,安靜無語地停歇在762公厘軌距的路軌上。想像當年板車上堆滿刈割下來的甘蔗,從郊野過橋越嶺,抵達糖廠的景況,緬懷中又略帶唏噓。歲月的步履不停,換了時代,旦夕在運作的工廠如今化身為「臺灣糖業博物館」,成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所謂五分車,是配合糖業而興建的專用運輸鐵路,現時保留一小截在運行,供遊客親身體驗。

糖廠內有一株雨豆樹(Samanea saman),是我最為在意的。樹高逾二十尺,此時已秋,天氣仍熱,但雨豆已開始落下如豆般的小葉子。樹蔭廣,常見遊人樹下歇息。時代漫長,這一代人走遠,下一代人已然現身在路上,惟有雨豆樹年年抽芽長葉,秋風起便飄下如雨的葉子,鋪滿樹下的咕咾石。人間滄桑,而老樹依然。想及宋代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倍為嘆息!

糖廠留下一堆日治時代的建築物,大都保育完好。建於1940年的「廠長宿舍」最具代表性。屋的建築主體是檜木,屋瓦、梁柱、窗櫺的斧鑿工極其精致。日式建築的特點是有屋架,以防潮濕防蟲鼠。屋內庭園植有移植自錫蘭的橄欖樹與緬梔花,午間耽在這裏,清幽怡人。走過「糖業歷史館」與「鐵道景觀休憩區」後,對當日臺灣盛極一時的糖業,自然有了一定的了解。

台糖冰品展售中心有紅豆、芋頭、花生、鳳梨等不同口味的冰棒,還有頗具特色的「杏仁蛋黃冰棒」。冰淇淋則以鮮乳口味最受歡迎。這是大地給予我們的「甜」。大地恩情,如此真摰而平等。

翌日,朋友開車帶我們去了臺南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我們是參觀了水晶教堂才抵達鹽田。生活就是這樣,從浪漫回到柴米油鹽的現實。進入鹽田區的柏油路旁陳展著十餘位台語詩人為鹽田而寫下的詩句。我看到熟悉的謝安通〈鹽山之歌〉、方耀乾〈鹽〉與黃徙〈鹽,莫問出世蹛海邊〉,但因為都是台語,有些詩意只能忖測。方言寫作限制了作品的流通。寫詩要以「鹽」為師,其結構為精致的結晶體,其海洋味道並無設置界限。後來回旅館房間,我也留下這麼的兩行,意指所有的書寫,能回歸生活的日常,才有意義:

眺望大海,看不到一粒鹽
在井仔腳鹽田看到整個世界的海洋

鹽田一望無際,劃分為整齊的方格。中間有小路相通。這些方格都是大小的蒸發池,在南臺灣冗長的日照中,慢慢凝結為顆粒。其中設有哨所與高台,與鹽田和錐狀的鹽山,形成了一種極為動人的美學景觀。那時正是午後六時,夕陽如金烏現身於雲層中,金黃的霞光映照在鹽田上,如為大地塗抹色彩,景色震撼迷人。

海邊防波堤下建有簡陋的「豬母廟」,或稱「牲畜有應公廟」,以為鎮海。當中的民間傳說,真樸動人:村民誤殺懷孕的豬,此後地方不靖,乃請示英靈宮紀府千歲,諭示建祠雕像奉祀,即可太平。其由來如此。天色漸黯,海風愈緊,我們到紀念品店參觀購物。最具特色的是「生日海鹽能量球」,把海鹽放進一個球狀玻璃小瓶內,繫以彩繩,懸於頸項,可保平安。其他有頂級鹽花、海鹽牙膏、召財能量晶球等。這是大海給予我們的「鹹」,海藏珍寶,如此誠摰而普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