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感觸良多的再見捌捌陸

文╲攝影 王克崇

相對大器的眷村客廳
相對大器的眷村客廳

爸爸給我買的是來回雙程票,但我竟將埋骨台灣。

——齊邦媛,《巨河流》,2009

 

在這句話之前,我駐足沉思了許久,方寸之間感觸良多。

從捷運站租賃了一台Ubike,晃過了海軍營區門口,朝著一旁的建業新村前行,這個素有將軍村之名的眷村,著實讓我頗有期待。

數個道路交叉口的圓環、棋盤式規畫的道路,相較於周遭的左營舊聚落,顯得大方整齊許多。自行車滑過社區公佈欄,一撇上面還有海報貼著,再深入社區之前先來到再見捌捌陸眷村文化園區。

園區文史老師訴說著再見捌捌陸的的前世今生,原來捌捌陸來自於統計數據下台灣共有886處眷村,也算是種致敬。

稍聽了一會便迫不及待得走向第一棟建物——眷村.潮,首先以「兩個天空」為主題介紹著民國38年國府來台後,海峽兩岸在同一個時空下的對比;爾後,在後眷村時代,眷村改建與活化,如何在文化保留與城市共存之間取得平衡點,成了台灣眾多老舊眷村需面對的課題。

緊接著下一棟——眷村聚樂部,以往日軍人與其眷屬在眷村中的藝文與生活,不論是軍眷必備的眷補證(糧食補給證);中山堂、中正堂等交誼空間;美軍顧問團帶入的俱樂部文化或是軍中電影文藝、文學創作等,讓眷村生活的多彩多姿成為眷村子弟人生中的回憶。

最後走到講述歷史的眷村時代館,一進門就被箱子上引用自文學大師齊邦媛作品《巨河流》裡的一段話所震懾。他鄉,故鄉,何處是家,原以為只是短暫居留的地方成了下一代的故鄉,而原本的故鄉反成為他鄉。回想到自己留學時也曾想留在他鄉落地深根,無奈天不從人願,毅然的打包行囊,回到了從小到大的故鄉。雖然偶爾魂縈夢牽回到那個他鄉,但之後是福是禍總得蓋棺那日才能見真章。

從回憶與感觸中抽回情緒,我回到1949年大批帶著家當與家人,承載著各自記憶與歷程的大時代遷徙故事裡。影片中投放的是時代歷史,展館內展示著早期眷村居家場景,曾經眷村住戶們的生活物件,一一陳列於客廳、廚房與書房中。因貴為將軍村,陳列的物件於相對大氣與豐富許多。

離開再見捌捌陸眷村文化園區,漫步於建業新村裡,夏日蟬鳴不絕於耳,原本期待著可以遇見眷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眼前所見的只剩下空蕩的房屋與寬闊卻杳無人煙的街道。

走到早先自行車滑過的眷村公佈欄前才驚覺裡面裡面張貼的海報已是多年前的活動。如今建業新村已是人去樓空,雖難掩心中的失落感,但也不得不面對這是現今大多老舊眷村的現況,相信未來在眷村文化的保留與振興會是各級政府值得深思熟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