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再見的邦喬飛

今年是邦喬飛(Bon Jovi)成軍40周年,從小聽他們的歌長大,看了紀錄片《謝謝,晚安──Bon Jovi的故事》忽然想起了青春期。

影片裡,在紐澤西的少年瓊‧邦喬飛組團唱翻唱歌曲,頗受歡迎,但他始終知道自己要走原創路線。第1張專輯不是太成功,第2張也普普,但他們有了跟著大樂團全美國巡迴的機會,第3張歌曲爆紅,但某老搖滾團覺得他們不入流,瓊認為樂壇重要的不是這些老團,而是歌迷的支持,此後確立了他們巡迴的慣例。

也因巡迴太累,幾年下來團員們心力交瘁,甚至有團員因此而離開,但邦喬飛最大的危機是主唱瓊經過數十年的巡迴,終於老了,聲帶也鬆了,手術後是否能重回顛峰?

小時候愛聽邦喬飛的歌,紀錄片裡提到的往事歷歷在目。瓊說當年經紀人多克想簽下他們,特別租私人飛機、加長禮車來看演出,知道這些「虛華」對剛出道的新人一定奏效!

其中一首歌曲交叉剪接年輕樂團與現在的白髮阿北,瞬間多重回憶打中內心,讓這些音符格外有力量,樂迷有樂迷的記憶,樂團也有樂團的記憶。好比一開始他們幫重金屬團暖場演出時,還要戴頭盔上台,因重金屬歌迷聽不慣他們的音樂,會掏出銅板砸他們。而樂團最好玩的時間是在成名之前,瓊也說,他們用一生完成第1張專輯,第2張專輯只花了6個星期,此後他們發現發專輯只是樂團的娛樂,因為巡迴演出才是重頭戲。

巡迴演出帶著邦喬飛到他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一年經紀人因大麻被捕,法官要求樂團幫忙贖罪,除了開反毒演唱會,還要去當年還是鐵幕的蘇聯演唱,他們本來覺得恐怖,可是到了演唱會現場,發現滿場的俄語觀眾雖聽不懂英文,但聽得懂搖滾音樂,這種交流真美。

但英雄也會累,瓊的聲帶是他的命脈,紀錄片裡他一直看醫生保養喉嚨,還出現護嗓神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川貝枇杷膏。瓊說他40年來靠著指甲大小的聲帶,扛起了120人的生計,聽得出他對於失去嗓音的恐懼,也讓他們那首「從不說再見」更有意義。因為每次演唱會結束,他們都說「謝謝,晚安!」也許知道真說了再見,就是句點了。

想起最近復活的本土偶像團體Energy,單飛15年又重聚,感動了多少歌迷!其實邦喬飛的40年、Energy的15年,說來就是個數字,可是背後靠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不懈怠的努力,「從不說再見」不只是一首歌,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