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兩岸教育體制下,中國與台灣學生有何不同?

【換日線教育】兩岸教育體制下,中國與台灣學生有何不同?
【換日線教育】兩岸教育體制下,中國與台灣學生有何不同?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2023 年 9 月,《換日線》刊出了一篇書摘文章〈你聽過「學神、學霸、學渣、學弱」嗎?──歡迎來到中國菁英高中修羅場〉,與讀者們介紹北京菁英高中的學習現場,獲得熱烈的迴響。

這篇書摘出自《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一書,作者姜以琳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專長為教育社會學、家庭社會學、菁英研究、中國研究。

姜以琳老師現職美國紐約大學上海分校(NYU Shanghai)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過去也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擔任副教授,有豐富的教學和研究經驗。透過本次採訪,分享了她所觀察到的兩岸年輕世代,有哪些「異」與「同」。

問:您在兩岸分別具有教學經驗,就您觀察,臺灣與中國的大學生,有哪些異同之處?

以我教過的政大、紐約大學上海分校來看,都是滿好的學校,學生也都很優秀、腦筋靈活,處理事情的能力都很強。並且,他們對未來都是充滿了夢想的,這些是很類似的地方。

但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紐約大學上海分校(或稱上海紐約大學)收的是紐約大學的學費,他們一年可能是要 10 萬、12 萬美金,所以在學生的家庭背景這個部分就會有差異了。

我在政大社會系任教時,發現學生們比較會跟著老師的步調走,老師要怎麼教、課應該怎麼上,他們大部分都會接受,感覺是尊重老師的專業或權威。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的學生也是一樣,但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成績有沒有拿到 A,甚至連家長也會非常介意。因此我認為,家庭的資本、學生的成長背景等差異,也會進而造成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相處模式。

問:您在政大與紐約大學上海分校,都是教授「社會學」相關課程,您認為兩邊在同一領域的教育上,有哪些差異呢?

我在紐約大學上海分校教社會學,是把在美國賓州大學教社會學的那一套,直接拿過來用。就我所知,我和一些比較年輕的同事們──像是其他的助理教授──教社會學時,都是用美國的那一套教學方式,會比較活潑一點,並且用盡各種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背後有一個有趣的原因,在美國的那些大學裡,學生還沒有被歸類到不同的科系裡面,所以必須要把「社會學」教得夠吸引學生,他們才會來主修社會系。

但在台灣念大學,學生們一開始進來就都已經分好科系了,所以在政大教社會學的過程,我認為是非常紮實的,不只是表面的 3 個學分,而是 6 個學分、甚至 8 個學分,等於一開始就把同學們當作未來可能成為社會學家的苗子來培養。

總而言之,台灣的大學對本科人的教育是非常紮實、專業的,大一上學期就開始專業化分工了;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其實是一個比較美式的體系,所以必須很努力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許不會教得那麼深入,但希望他們對社會學這個科系能產生興趣。

具體來說,授課手法可能會透過很多實作。舉個例子,如果希望學生知道何謂「城鄉差距」,我會給他們一項小組作業,請他們搭公車從一個地方坐到另一處,並記錄沿途的景觀有什麼變化,以及上下車的人穿著打扮有何不同。如此一來,就會發現階層化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也發現現在的學生很喜歡玩遊戲,因此會用桌遊的方式,來讓他們意識到「種族」的差異。像是大家先以 A 規則玩個幾輪,之後就讓菁英體系再改成 B 規則,所以某一個玩家他無論怎麼玩都沒辦法翻身,或無法得到應得的權利,因此覺得不太公平、不舒服。藉由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稍微體會一下種族不平等的感受。

問:中國的高青年失業率是近年許多人關注的議題,您在教學現場,會與學生們討論未來職涯嗎?

中國青年失業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政府也非常在乎。不過就我對菁英學生──無論是台大、政大,或者是上海紐約、北大清華──的觀察,他們可能比較不在乎的是「失業」,而是有沒有辦法找到他「喜歡的工作」。

這些學生對於未來總是充滿了理想,通常也很聰明、努力,並且善於競爭,因此他們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比較會擔心自己不知道未來要幹嘛,我有一些學生會跟我聊,他到了大四還是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因此很擔憂。

他們之所以會擔心未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這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了。

所以,部分中國年輕人可能是失業了,但他失業的原因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不知道想要找什麼樣的工作;或是已經找到的工作他不喜歡,所以不要去做。而且他們也不急著挑,覺得花個一兩年沒有問題,這也是因為他們的家裡,不需要他立刻投入職場、幫忙賺錢養家,所以這類學生的父母,通常也不會逼他們非得要做什麼事情。

不論是中國的青年,還是台灣、世界各地的年輕世代,其實都有著類似的地方:他們都想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想要做自己喜歡的職業,不會隨便接受一個可以給他錢、但他不喜歡的工作。也因此,只要父母不是立即需要他投入家裡的經濟,他們都會選擇用一些時間來尋找自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兩岸教學觀察:專訪《學神》作者姜以琳,剖析台灣、中國年輕世代的異與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大生搶下田?一堂拒收「公主、王子病」學生的選修課

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輿論爭議,決定了你自己的前程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